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娱评:国内电视节目繁荣 原创模式乏力

2014年06月11日 13:43 来源:青年报 参与互动(0)

  虽然中国电视节目一片繁荣,但节目模式原创乏力是不争的事实。何至于如此,未来又在何方?昨天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广邀各方名家,对“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前进之路”进行把脉。

  为什么:

  制播没有分离,原创人才匮乏

  事实上,中国的电视台从不缺钱,也不缺人手。在此富足充裕的情况下,为何依然原创乏力?中国知名的电视节目模式代理公司世熙传媒老总刘熙晨在对韩国电视节目进行考察时发现,他们的制作团队里有一个“作家”的岗位。“作家”主要扮演扶持导演的角色,他还负责调查节目的受欢迎程度,是一个极重要的角色。

  但是中国的团队里就没有“作家”。不仅如此,连“选角导演”这些被国外团队看重的岗位,也没有专人担任。大多处于“谁有空,谁来做”的境地。“在国外电视节目制作团队里,很多岗位都是由具备1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来担任,但在中国,我们经常看到都是一些‘小朋友’在做。”刘熙晨说,这种不专业的局面说明,中国节目制作还远没有实现“工业化”。

  而原创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刘熙晨认为,在于中国电视体制。在国外,很多都是制播分离。节目制作和播出是两拨人在负责,这就可能做到更专业。而中国是制播合一。一拨人两头都要管,难免精力分散,无法专注。

  如何办:

  更切合现实,更立足传统

  在连续多时的质疑声中,电视节目模式的引进已经成为一个很敏感的话题,似乎一谈“引进”,便是中国原创乏力的折射。但在东方卫视总监李勇看来,在制播分离暂时无法全面实现,人才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谈中国电视节目模式的原创,还不如谈电视节目的传播目的。因为李勇认为,无论是引进还是原创,都只是路径问题,而一个节目的好坏,取决于收效好坏。

  所以李勇觉得,不应羞于,而应大大方方谈“引进”。《汉字英雄》制片人马东甚至认为“山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个褒义词,因为这意味着文化的交流。

  有了好的模式后,最重要的还是传播什么。王丹彦就比较看好现在一些立足传统根脉的节目。她认为,这些节目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有利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李勇还看好“切社会现实横截面”的节目,比如进行角色互换的《变形记》,他认为这些节目会加强中国各阶层的相互理解。(记者 郦亮)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