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娱评:有人借“神曲”拉低公众对音乐的品味

2014年07月24日 14:07 来源:北方新报 参与互动(0)

  关于神曲,我最早的认识是高中历史课本里但丁的《神曲》,那时候只是囫囵吞枣地知道有这么一作品应付考试,至于写了啥、表达了啥,一无所知。从字面理解,神曲是高大上的,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意思,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神曲成了娱乐的高频词,它的意思是神经病歌曲。

  最近最热的神曲是《小苹果》,一夜之间网上网下,大人小孩都在唱“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作为一个音乐记者,真的很难理解这样的歌为什么会红,而且会那么红。歌词直白的相当口水,编曲完全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夜店风格,从音乐性上说完全没有任何值得称赞的地方,仅仅因为副歌部分的病毒性传播让这首歌一下子爆红,让所有认认真真做原创音乐的音乐人傻眼。

  回顾神曲的历史,第一首让大家震撼的神曲非《忐忑》莫属。奇怪的歌词、夸张的演绎,先是在网络上掀起了热潮,众多明星相继模仿,不仅让龚琳娜走红,也让这首歌成为了“年度之歌”。而广场舞大妈们则让凤凰传奇成了内地天团,《最炫民族风》《荷塘月色》唱遍大江南北。至于《爱情买卖》那更是成为了山寨手机的必选铃声,永远不懂为什么有人的手机要音响外放,更不懂为什么外放必是《爱情买卖》。一时间我甚至以为《爱情买卖》是一个暗号,吸引同样气场的男女,喜欢《爱情买卖》的人很难懂朴树、许巍的美好。

  眼见着很多标榜神曲的歌曲都迅速走红,于是很多人自觉地就把自己的作品往神曲上靠,期望能够借点光,红起来。于是唱首跟世界杯有关的歌,叫神曲,唱首老百姓大实话的歌,叫神曲,吴镇宇多年前舞台剧的一首恶搞歌曲也突然成为了网络上的热点,也叫神曲。神曲好像就成了博大家一笑的代名词,只要够神经,都能叫神曲。越来越多的人用小聪明刷低大家对于音乐的认识和品位,洗脑未遂先把自己洗膨胀了,以为这就是幽默,这就是懂得市场。

  崔健说音乐是最包容的,没有音乐的民族和地区是充满罪孽的。音乐也是最自发性的,人们永远都会选择好听的,神不神曲真的只能耳朵说了算。

  文/贺雅佳

【编辑:耿庆源】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