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无法证明》:检察电影的新时代

2016年04月08日 10:16 来源:检察日报 参与互动 

  《无法证明》原著作者、编剧朱晓华在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

  ●评委会主席崔西·莱纳:中国影片《无法证明》通过讲述一个中国普通检察官的办案故事,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国法治文明进程的窗口。

  ●评委RobTobin:这部影片清晰地展露了一个中国年轻执法者的心路历程,让那些对中国人权状况持有怀疑态度的少数西方人切实地感觉到了中国执法者的公正执法理念和独立人格魅力。

  人性受到的考验是我关注的

  4月3日,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落幕。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出品的检察题材电影《无法证明》荣获本届电影节最高奖项:“最佳故事片”奖。这是中国检察题材电影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奖,也标志着中国法律题材电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影片《无法证明》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朱晓华创作的同题长篇小说改编,由朱晓华和最高检影视中心的郑十凝联合编剧,李萍萍执导,买红妹、朱永棠、高珑珂、刘笑等联袂主演。

  世界民族电影节是全球民族电影盛会,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多文化交流国际电影节,每年四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本届电影节评委阵容强大,主席由好莱坞著名影星崔西·莱纳担任,成员有奥斯卡获奖者Jonalien,艾美奖获得者、美剧作家SeritaStevens,奥斯卡评委委员、加州大学教授Catherine Clinch,金球奖得主、美国剧作家RobTobin,墨西哥国际电影节主席EmilioVega,阿根廷电影协会主席DannyPardo。

  电影节上有来自美国、法国、日本、印度、俄罗斯、意大利、德国、韩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部影片报名参赛,入围影片一共有65部。评委会主席崔西·莱纳认为,中国影片《无法证明》通过讲述一个中国普通检察官的办案故事,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国法治文明进程的窗口。评委Rob Tobin评论说,这部影片清晰地展露了一个中国年轻执法者的心路历程,让那些对中国人权状况持有怀疑态度的少数西方人切实地感觉到了中国执法者的公正执法理念和独立人格魅力。

  一个电影故事的起因有可能决定着这个故事的走向是否顺畅,是否精彩。同样,创作并且拍摄《无法证明》这件事的起因也决定了这部电影的命运。2013年,朱晓华创作了长篇小说《无法证明》,作为一部法律题材小说,其亮点也是核心价值就体现在对人的权利的关怀。这样一个故事主线清晰,细节丰富,人物塑造也非常有特点的小说无疑很适合改编成一部电影剧本。

  说起朱晓华,得多说几句。这个长期工作在反贪一线的检察官,有着一颗坚定的创作之心。早在2008年,他向《检察日报》投送了一篇案例通讯。当时,报社正在改造案例报道的文风,在《明镜周刊》创立了每月一期的“情法人生”专版。朱晓华的来稿正合编辑部创意,用满满的一版封面文章发表,题目就叫《一个检察官的情法抉择》。文章发表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对他和办案检察官进行了专访。这极大地鼓舞了朱晓华,他以这篇通讯为起点,改写出长篇小说《你是我的兄弟》,后被《检察日报》“绿海副刊”相中,安排在报上连载,最高检影视中心的制片人看后联系他,建议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于是,朱晓华和影视中心的郑十凝开始了第一次合作,创作了电影剧本《你是我的兄弟》。这部电影于2009年在广西靖西县顺利拍摄完毕,并于2010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该片荣获2011-2012年度全国法制新闻奖影视类二等奖。

  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朱晓华又创作了反腐题材的长篇小说《暴风眼》。这篇小说一问世,就受到普遍好评。莫言在给小说做的序《常识于平田浅草》中这样评价:“《暴风眼》展露了这样的意气:既然腐败家可以长袖善舞游于艺,作家为什么不可以快刀斩乱麻游离于艺!”这以后,朱晓华笔耕不辍,再次创作了长篇小说《无法证明》。

  而朱晓华的成长,也凝聚着《检察日报》编辑们的关爱。他的每部长篇,都在报社连载过。他也多次参加报社的通讯员培训班和检察文学笔会,向莫言、阎连科、陆天明等大家当面取经。2013年12月,检察日报社以他的长篇小说为研讨对象,召开第十四届全国检察文学笔会暨检察影视创作研讨会,既是对他创作的肯定,也是报社重视扶持文学青年和检察文学创作的碑石。朱晓华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好的作品就是要进入人物的内心,把他的心理逻辑细致地展示出来,这是一个作品的灵魂。在一个故事里,人性究竟受到了什么样的考验,这是我要关注的东西。”著名剧作家陆天明当即颔首:“抓住了这一点,作品就有了方向。”

  《无法证明》获奖:成功源于诚意

  《绿海副刊》:《你是我的兄弟》《暴风眼》《无法证明》,作为一名检察官,近年来文学作品不断,你真的是一个很勤奋的人。

  朱晓华:同时,我也是一个有运气的人。这个运气体现在每当我有了一个好的创意的时候,就会得到检察日报社和最高检影视中心的支持。和《你是我的兄弟》一样,《无法证明》的小说刚创作完,就得到了影视中心的重视。2013年,检察日报社对影视中心进行调整,要求补强“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影视一翼。影视中心分管领导提出,要彻底改变检察影视作品不少、影响甚小的现状,着力打造几部精品。检察影视不能只是在电视台上放放,要有勇气尝试走走院线,走出系统,创造出让老百姓爱看叫好的“商业片”。影视中心果断把《无法证明》确定为2014年重点项目。《无法证明》从此驶上了由小说成为电影的快车道。

  《绿海副刊》:从小说改编剧本,最开始想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无法证明》呢?

  朱晓华:在得到最高检影视中心的支持之后,工作重心随即转向如何改编的问题。要做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要寻求什么样的结果,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经过反复研究,检察日报社副总编辑王守泉、时任最高检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魏星等领导做出了关键性决策,就是根据有限的资金,精确制导,打造一部法律题材的文艺电影,直奔获奖这一目标。事实证明,他们的决策为日后这部电影的命运奠定了基调。

  《绿海副刊》:跟几乎所有的小说一样,《无法证明》这部小说的优势和短板都非常明显,优势是人物很落地,主要人物的性格鲜明;短板是缺乏戏剧冲突,人物的行为逻辑影像化特征不足。这几个因素之间如何协调?

  朱晓华:我们找来影视中心专职编剧、创作过电视剧《正义的重量》、电影《馨海蝶》的郑十凝再度合作,共同确立了故事脉络。剧本几易其稿,最终出笼。在这期间,时任最高检影视中心办公室主任的裴奕多次提出修改建议,最高检宣传部文化处处长黄琳等最高检机关领导对一些法律常识错误提出了具体的修改要求。与此同时,广西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崔智友亲自过问剧本的创作,指派公诉处处长黄昱就剧本存在的法言法语的错误专程到北京配合编剧修改。

  《绿海副刊》:《无法证明》的拍摄过程是怎样的?

  朱晓华:一个好的拍摄地点决定着一个电影的气质和质感,作为《无法证明》故事的发生地,影片构图必须美丽,画面必须有层次,民风民俗必须有特点。说来也巧,时任江西铅山县县长张华,偶然得知《无法证明》在寻找拍摄地点这件事之后,主动向主创人员发出邀请,因为在他看来,《无法证明》的故事和铅山的人文气质是吻合的,影片寻求获奖的目标和作为县长的他推销铅山风光的目标在方向上是一致的。现在看来,张华县长的想法是有远见的。《无法证明》此次获奖,客观上也在国际舞台推广了铅山风光。拍摄地点确定之后,最高检影视中心迅速指派制片人汪国立和编剧郑十凝负责组建剧组,并负责制片管理工作。

  2014年5月,电影《无法证明》正式在江西铅山开机。检察日报社社长、最高检影视中心主任李雪慧出席开机仪式并赴剧组探班,并对影片的拍摄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李社长强调,《无法证明》承担着检察题材电影社会化的重任,一定要拍出一部直击人心,弘扬崇高的法律精神的好作品。

  《绿海副刊》:听说,《无法证明》从开机到杀青仅仅用了25天?

  朱晓华:是的,但是后期制作用了四个月。在初审阶段,王守泉副总编对影片的艺术风格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并提出了16条具体的、可操作的改进意见,这对影片艺术风格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高检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对影片的剪辑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从而确保了影片叙事的流畅性。

  2015年4月,《无法证明》终于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查,拿到了发行许可证,这部影片从策划开始,历时两年。这期间,也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两次配音,三次颠覆作曲,五次后期剪辑推倒重来,六次技术修复等周折,但在主创人员的努力下,这些困难被一一克服了。

  《绿海副刊》:2015年6月25日,《无法证明》在全国各大院线公映,可是票房成绩不甚理想,您怎么看这件事?

  朱晓华:这个结果没有超出我们事先的预估,但是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很多观众认为,在电影市场普遍追逐商业效益的今天,《无法证明》能够秉持自己的创作态度,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了一个优秀艺术电影的诚意。作家凡一平评论说,法律题材电影的优势就是将人物逼向绝境,人物只有被逼到了绝境,才会撕掉平素的伪装和面具,将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无法证明》做到了这一点。

  票房成绩的低落一度让大家有些挫败,但大家始终没有失去信心,这个信心就是当初领导给这部影片的“精确制导”——奔着获奖打造。就在这个时候,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组委会向出品方发出邀请。最终,《无法证明》没有辜负大家的热盼,收获了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成绩。

  《绿海副刊》:这可能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一部作品的成功,需要多种因素,只有多种因素有机地咬合在一起,才会达到这个目的。

  朱晓华:是的,这包括决策者的胆识,包括资金,包括主创人员的能力等等,然而我们回头一想,正如观众所评价的那样,真正让《无法证明》成功的,就是它的诚意,这个诚意源自于这个作品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在走向法治的中国,有无数个执法者正在按照一个健康的,负责的逻辑去践行他们对法律的忠诚,而公民的价值、公民的权利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

  《绿海副刊》:《无法证明》的获奖无疑是一个成功,如今回想,有没有哪些地方留下了遗憾呢?

  朱晓华:跟所有的探索者一样,《无法证明》的探索也是稚嫩的,其中不乏令人遗憾的段落和细节。比如说人物的挖掘固然有突破,但是还是停留在相对表面化的层次上;人物的情感虽然有独特性,但因演员的表演所限,展示出来的情感还是不够浓烈,戏剧效果因此打了折扣;由于资金所限,影片整体制作水平略显粗糙,等等。但是,检察题材乃至法律题材电影迫切需要一个路标,尽管这个路标不够精美,但是它至少能让我们知道该去朝哪个方向努力。

  《无法证明》获奖,还只是检察影视人迈出的第一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朱晓华这样的作者敢写、会写、能写,莫言、陆天明等作家的倾心扶持,检察日报社、最高检影视中心提供平台,作者所在单位提供便利,这众多因素的结合,才结出了今天的硕果。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更多能够得到观众赞赏、获得大奖的鸿篇巨制,必将不择地而出,如源泉般涌流在我们面前。

【编辑:高辰】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