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生活的质感流淌出电视剧《开封府传奇》的细腻动情

2018年08月01日 14:36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 

  从文学作品上来讲,“包公戏”绝对是一个具有历史接续感的永恒话题,仅就影视作品而言,演绎包拯包大人刚直不阿、断案如神、执法如山的青天形象,也可谓层出不穷。但拍得多了,难免陷于同质化的窠臼,在神化包拯断案专业化水平的同时,让剧情因失去生活而变得枯燥。

  对此,近期在各大卫视及网络平台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开封府传奇》,虽身着古装,讲述的是宋朝那些事儿,却一遍遍戳中泪点,让观众心随剧情跌宕起伏,欲罢不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开封府传奇》注重把握现实生活的质感,在趣味与人生思考之间,让剧中的大小人物通过屏幕上属于自己的画面流淌出贯通古今的真情实感。这也是该剧成功吸粉的重要原因。

  首先,人情人性的画龙点睛似的点染技法是该剧的一大亮点。俗话讲,过犹不及。对人物的刻画尤其如此。如第18集中,老谋深算的文臣领袖王延龄有这样一个镜头,他颓然地坐在自己的家中,两只眼睛只因想到自己唯一的孙女灵儿时才泛起光芒。此时此刻,这份思念是超脱权力斗争的,是属于爷孙之间的亲情,足以感染观众。再比如,年少的包拯跪在无端蒙冤屈死的哥哥的墓前,没有落泪,却说出了唯一的一句话:“嫂嫂,我要读书,我要考功名!”虽是童言,却掷地有声,因为“不平则鸣”,既是为家人伸张正义的情感爆发,更是对天下公平正义的呼唤和追求。

  其次,该剧自然流淌的幽默、趣味,既生活化,又让人忍俊不禁。比如故事开头处,包山包海因为其父亲晚年得子而有的一段惹人发笑而又真实可感的对话。包海对于“为老不遵”的父亲如此埋怨道:“咱们应该给他添孙子,他倒先给咱们添了个弟弟。”可以不夸张地说,如果将人物的服装换成当代的,这样的对话可以无缝移植到诸如婆媳大战等当代都市情感片中。

  最后,人生凝练让作品更有营养。人们常说,生活是一本教科书,它在待人接物和材米油盐中,总结出许许多多的人生道理及价值观。在剧中,无论是“学学问,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才会做学问”“在敌人面前要想活命,就得不要命”,还是太后刘娥那段著名的“同锅吃米论”等感悟,都让人如遇甘醴,思忖良久。

  这些“名言警句”或许带有特定的认知偏颇,但无一例外出自于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和体验。而好的电视剧作品恰在故事之外有着人生思考的连珠妙语,这不仅仅是对白的需要,更是作品自身厚度的体现,是在用心为观众提供溶解在剧情之中的精神钙片。

  矫揉造作或可应付一时,唯有真情实感才能长久动人。对于一部长达50多集的电视剧来说,深入生活、反映生活、凝练生活,让观剧变成观人生,时时刻刻流淌出生活的质感,方是赢得收视率、让故事黏度不减的秘密武器。而这正是老题材、新意呈现的《开封府传奇》给予我们的启示。(秦文)

【编辑:陈海峰】

>文娱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