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报:片酬不是树立编剧地位的标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天天新报:片酬不是树立编剧地位的标杆
2009年05月27日 09:46 来源:天天新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海现代戏剧谷首个演出季正式启动,开幕大戏是话剧《恋爱的犀牛》,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如今很多影视剧都要打出“明星”的招牌吸引观众,《恋爱的犀牛》每一次演出常常启用新人,并深受话剧迷的喜爱。用孟京辉的话说,“戏剧本身就是明星”。作为导演,他比谁都清楚一部戏的文本本身比明星更有吸引力。

  孟京辉的这番话点出了一剧之本的真正含义。国内编剧一直躲在幕后,处于弱势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导演和演员中明星众多,观众叫得出名字的明星编剧屈指可数。最近,从“影视编剧塘栖雅集”论坛中获悉,内地六大编剧跻身十万元俱乐部,高满堂、邹静之、张永琛、王宛平、王海鸰和海岩,成为近两年编剧地位提高的代表人物。每集十万元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就是基本上可以与一线明星的片酬持平。现在,一方面在呼吁要提高编剧的地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谋求利益的最大化,文本稀释的现象突出。军旅戏、谍战戏、家庭伦理戏,一种题材红了,同类题材一哄而上,情节大同小异。

  片酬不是树立编剧地位的标杆。最近,在本报“文摘版”上读到余秋雨先生回忆谢晋的文章《门孔》,很受启发。该文从谢晋的弱智儿子阿三每天从“门孔”里等待父亲归来的独特视角,深情回忆与谢晋交往中的点点滴滴,在充满情感和富有哲理色彩的文字中,余秋雨为我们述说了一个不朽的谢晋。其中有一段关于影视文本的描写:“‘成熟’后的谢晋(指文革结束后),让全国观众眼睛一亮。他成了万人瞩目的思想者,每天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着既符合自己切身感受、又必然能感染民众的描写,然后思考着如何用镜头震撼全民族的心灵。没有他,那些文学描写只在一角流传;有了他,一座座通向亿万观众的桥梁搭了起来。于是,由于他,整个民族在电影院的黑暗空间里经历了一个艰难而美丽的苏醒过程,就像罗丹雕塑《青铜时代》传达的那种象征气氛。八十年代,成果最为显赫的还是谢晋。他让上海,维持了一段为时不短的文化骄傲。”

  “符合自己切身感受”和“感染民众的描写”,谢晋对文本的要求,是真正提升编剧地位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编剧地位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片酬上,更主要的还是要提高文本的艺术价值。当下,人捧戏的多,戏捧人的少,这说明好戏还不多。“戏剧本身就是明星”,树立编剧地位的标杆是“戏”不是“钱”。

  吴为忠(特约评论员)

【编辑:程娟
    ----- 文娱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