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批剧情闷节奏慢 "团长"主创:十集后会明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遭批剧情闷节奏慢 "团长"主创:十集后会明朗
2009年03月09日 14:33 来源:天天新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也许没有一部电视剧像《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下简称《团长》)这样在开播前后受到电视台、观众、各家媒体如此高的关注。这一次,《团长》的收视率总算替《士兵突击》出了一口恶气。然而叙事和拍摄上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冗长跳跃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大喊看不懂,演员卖力的演出也被批评有点“过了”。

  故事>>

  贬 故事性弱,剧情被淡化

  对《团长》持反面意见的观点大多集中在剧情拖沓和看不懂这两点上。《团长》以1943年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为背景,描写了中缅边境上一群溃兵用血肉之躯抗击日寇的壮烈故事。因为是群戏,头两集对这十几个溃兵身份背景的交代显得冗长而拖沓,编导花哨的剪辑更是打乱了观众的思维,让不熟悉剧情和人物的观众一头雾水。八成以上的网友看过前两集后表示:“不太明白要说什么,叙事有些乱,一下子出来十几个人,谁是谁也分不清。”

  有人拿《团长》和《士兵突击》比较,“《士兵》的第一集,史今向三多爹的承诺‘我一年就让他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兵’,故事由此展开,之后的矛盾冲突更是很多,所以剧情很抓人、很好看。反观《团长》的矛盾冲突在哪里?回忆一下前三集你能想到什么故事情节?流水账似地铺陈,人物杂乱无章。”有观众说:“剧本太主观了,不断在细节上强调、抒情,有些地方反复渲染,每个人的表现都要强调一遍,剧情就这样被淡化了。”编导的这些“主观”造成了观众的“难懂”。

  褒 剧情内涵需耐心品味

  在之前的采访中,导演康洪雷曾说到《团长》的立意,是让观众在残酷的战争中反思自己。如果带着这种感觉,用心、耐心地把前几集看两遍以上,是能够嚼出深意的。第三集,“团长”龙文章出场后,剧情渐入佳境,人物的感觉慢慢出来,龙文章说那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时的亢奋,东北大兵迷龙、湖南人不辣看着龙文章时迷惑的眼神……这前面所有嬉笑怒骂、插科打诨的细节,每一个眼神、每一段笑料,对于了解这部剧的深意、知道未来将会发生什么的观众来说,都是一种心酸的表达。

  康洪雷说:“如果《士兵突击》给你带来一股孤独的美感的话,《团长》里面有一种奋进的东西,还有点悲壮和无奈,给你一种人生的感悟。”相信编剧和导演设置的每个细节、每个镜头都自有内涵在其中,需要仔细品味。然而,作为以娱乐大众为主旨的电视剧,需要如此费劲地去理解,又有多少观众有这份耐心呢? 

  视觉>>

  贬 画面灰暗 节奏缓慢

  战争片一般给人的印象是沉重、灰暗的,往往会失去一些女性观众。《团长》虽然耗巨资打造战争场面,但和大片仍然有不少距离,有网友说:“有点接近大片的感觉,但开篇太闷了,很压抑,画面、境界、讲述方法和美国战争大片还是没法比,毕竟资金投入不在同一水平。”

  刚开始,导演不断用闪回来讲述人物的故事,使得剧情生涩、画面晦涩,第四集的主角都穿着“黑皮装”在森林中追杀龙文章,突然遇到鬼子,荧屏上一片黑,完全不知道在干什么,一场仗打完了,必须借助张译的旁白才能理解剧情,有观众称之为“荧屏黑匣子”。

  此外,太注重细节表达也导致这部剧节奏缓慢,第一二集的冗长拖沓已是公认,后几集还是没有快起来。第七集,龙文章因为迷龙擅自娶妻而欲军法处决他,整整拖了一集。虽然制片人吴毅不断解释该剧的风格就是前几集进入比较慢,希望观众多点耐心。而导演康洪雷在接到无数质疑电话后,已经不愿在电视剧没有播完前对观众的疑问做出回答,但有一点必须肯定,编导们的良苦用心与现阶段电视观众的接受度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褒 压抑沉重是铺垫

  也有不少观众对于开篇沉重、缓慢风格持肯定态度,一位观众说:“镜头晃动、画面灰色,看似混乱,但用于表现当时的战事倥偬、兵荒马乱却很合适。既然要摆开架势书写一部史诗,就要从容地展开画卷,让历史真实地呈现,决不能急功近利,一开始就用某些强烈的情节冲突来吸引一时的眼球。”

  也有人认为前两集的压抑沉重其实是对后面的悲壮惨烈做了最好的铺垫。一观众说:“现在这些人的散漫恰好能反衬出以后的伟大。虽然戏比较闷,不易出彩,却给了未来更多可能,给了我一些期待。”据介绍,《团长》到了第十集之后,才会有了“明朗的感觉”。 

  演员>>

  贬 表演痕迹过于明显

  相对《团长》的故事和风格,对于剧中演员的表现,观众的争议分明,焦点集中在演员是否演过头的问题上。有观众认为:“用电影的手法拍电视剧,搞得不好会适得其反。每个演员都太在乎镜头感,给人端着架子的感觉,表演痕迹过于明显。原班人马希望再上一台阶,新加入的想出位,结果就是让人觉得‘演过了’。”

  对于新加入的上海军官阿译就有两种极端的看法,有观众认为,阿译这个角色太脸谱化,所有影视剧里,那个年代的上海人似乎永远是清高、小资的,又往往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演员演得也略为夸张。但也有不少观众认为阿译虽然是新人,但表演很到位,他的表情细腻,自我介绍奖章出处时,从自豪到失落的表情层次分明。

  褒 颠覆性演出是风格所需

  至于最让人们期待的《士兵突击》中的那些爷们,“小太爷”张译、“龙团长”段奕宏和“迷龙”张国强等,观众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他们多少带点颠覆性的出演让“突迷”和“非突迷”争论得面红耳赤。

  比起在《士兵》里自然的表现,《团长》中的演员们变得有些癫狂和怪异、表演上有些刻意,有点现代的话剧腔,有人觉得放在那个环境里面感觉怪了些,然而如果结合《团长》整部戏的风格,或许编导需要的就是这种癫狂和夸张,毕竟在那个最绝望的境地、最绝望的年代,人性的终极反抗必定是极致的、非正常的。

  得到观众一致肯定的还是那些永远的配角,比如老戏骨罗京民,在《士兵突击》里扮演许三多的爸爸,操着一口纯正的河南话,而在《团长》里扮演的郝兽医一口标准的陕西话,又让人听了觉得戏味十足。

  【记者手记】

  有话应好好说

  也许是拍摄过程中的不幸事件为这部剧增添了几抹悲壮的色彩,也许是各方面都对这个作品太期待了,制片方、导演、演员铆足了劲,以至于这一次真的有点“用力过度”了。

  《团长》的题材很吸引人,神秘而悲情的中国远征军,一群溃兵如何在最绝望的境地实现人性的终极反击,如何在残酷悲壮的战争中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这是《团长》的终极命题,也是观众对该剧的最大期待。虽然这一次《团长》的收视率并没有出现问题,人们忍受了前几集的冗长和紊乱后仍在期待着日后的爆发,然而电视剧的艺术性和可看性还是在这部剧中发生了冲突。

  电视剧毕竟不同于文艺电影,不是编导和演员们的个人表达,最讲究的戏剧矛盾和冲突,这在前几集的《团长》中几乎没有体现。尽管多数人相信剧中那些让人看起来有些费解的眼神、有些啰嗦的细节都蕴含了编导们的深意,但问题是,作为一部以娱乐大众为主旨的电视剧,如果太挑战观众的耐心和智力,那这部电视剧究竟算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在四大卫视的“暗战”和全社会的关注中,《团长》的收视率创造了奇迹,但也许高兴的只是制片方,导演康洪雷和编剧兰晓龙真的能高兴吗?支撑起收视率的观众如果并没有完全读懂这部剧,没有真心被其中的人物感动,没有因为这段历史、这个故事而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触动,他们创作的意义又何在呢?在注重个人表达的同时,电视剧的编导们是不是也应该先让观众看懂呢?

  导演、编剧就算有再多的话、再深刻的道理也应该好好说,观众才能明白。

  新报记者|潘昕|文

【编辑:程娟
    ----- 文娱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