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陈正华:用一生写就的爱国华侨史诗(八)

2011年09月28日 14: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郑州9月28日电(记者 李朝栋 通讯员 陈琪瑛)陈正华老人紧接着给记者讲述了在延安抗大学习中,“三过黄河”的故事。

  老人回忆说,那时候为了使学校教育更适应前线的需要,在战斗环境中更好地培养与锻炼干部,抗大于1939年下半年分批离开延安,到晋察冀边区敌后办校,一边学习,一边打仗。当时,抗大教职工和学员约2000多人,在罗瑞卿副校长的率领下,每人携带武器、弹药、背包和干粮20多斤,爬山涉水,通过敌人封锁线,三过黄河,经过3省20多个县,步行2000多里,走了3个多月,胜利到达河北省唐县陈庄附近。

  沿途路经绥德县境,在县东南的一个渡口过黄河。在前面两次过河之后,正当准备通过同蒲铁路的封锁线时,被日军发现,铁路边上埋伏敌人,使队伍不得不返回河西待命,寻找机会再过河。

  第三次过河时,队伍从当天下午三时出发,走了不大功夫,便走到了渡口的地方。那时,站在河岸上,便看到了宽广的黄河,激流的黄河水,发出了咆哮的声音。队伍乘坐预先准备好的民间木船,每船乘坐一、二十人,有顺序地渡过黄河。当队伍过铁路封锁线时,中间快跑十多里,一直走到第二天中午,才到达宿营地,共走150里。队伍经过长途行军,学员们走得很累,又不敢独自坐下来休息,怕赶不上队伍。在出发之前,有些学员的东西沉重,不得不把心爱的书籍、毛毯等甩掉,以便轻装过封锁线。学员关心的是鞋子,由于长途行军,鞋子磨得很快,几乎20多天穿破一双布鞋。

  在过封锁线的那天夜晚,因天黑路滑,他不慎跌入了一丈多深的坑里,幸好没有摔伤,经过呼喊,学员们才用枪托把他接上来。如今回想起来,当时身背20多斤重的东西,一天一夜走了150里地,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两条过硬的腿,那是难以走到的。

  抗大学员在行军中,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每到宿营地时,学员们都不顾疲劳,争着做群众工作,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写标语,帮助群众挑水,打扫卫生。在通过封锁线时,由于夜间行军,很难找到水喝,尽管路旁长着无数的高梁秆子,但谁也不动它。当队伍经过枣林时,眼见满树长得红澄澄的枣子,虽然当地群众有“只准吃,不准带”的说法,但大家连掉在地下的枣子也没有拣。在敌占区和游击区,敌我斗争很激烈,群众的生活也很苦,抗大学员每到一地,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帮助队伍带路,解决住房、筹备粮食、蔬菜和柴火做饭,使抗大能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抗大到达河北行唐县陈庄后,在敌人后方一面学习,一面打仗,“从战争学习战争。”大队派出武装工作队,深入到敌后活动,破坏敌人交通线,杀伤敌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同群众密切联系,克服各种困难。

  1939年底,抗大学员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完成了学习任务。毕业时,大队召开了毕业典礼大会,欢送学员毕业上前线。学员们兴高采烈,各队唱着《毕业上前线》等歌曲。在大会上,学校领导给学员讲了当前敌我斗争形势,鼓励大家英勇杀敌,为人民立功劳。大会结束后,由各队分发抗大毕业证书和校章。陈正华接受了“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抗大五期毕业证书,带着抗大五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章,走向硝烟弥漫的华北战场,与敌人作生死的搏斗。

  根据当时军队的需要,他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第二分区十九团任统计干事(副连级),从此之后,随军转战晋察冀各地。(待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谢萍】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