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作家“品味上海”:与时俱进书华章


近年来,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不断引起国内的关注,一些作品在国际社会也好评如潮。海外华文作家与中国的联系也逐渐增加,从交流中吸取中华文化的精髓。
创作更受关注
近年来,许多海外华文作家在国内发表的作品越来越受人瞩目。严歌苓、张翎、陈河、陈谦等频频在《人民文学》、《收获》、《十月》等刊物和出版社推出新作,纷纷跻身各种年度选本和奖项。
“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对主要文学期刊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海外华人作家创作的中短篇佳作已与内地文坛有分庭抗礼之势;到了2009年,无论长中短篇都几乎占半壁江山。这些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内地走向世界各地的华文作家正在成为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新力量。
角度更多元化
除了少数专业作家外,大部分华文作家的创作是业余的。由于他们长期侨居海外,又经历一番打拼,对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而且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也会给他们带来思想的冲击和激烈的观念碰撞,使他们获得更为广阔的视野,创作的角度更加新颖。
无论是回望在祖国的生活经历,还是描述侨居国的移民生活,华文作家都有一种新的文化参照,在创作上往往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开拓。
写作更与时俱进
虽然华文作家创作有很大的优势,但也会存在一些局限。长期的海外生活以及异域文化的冲突,可能使他们同两地的文化都有所疏离。
有评论家认为,许多华文作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他们对中国的认知也基本局限于当时的印象,尽管他们也常回来探亲走访,但是对今天中国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审美形态的融入。不少海外作家的作品也没有表现出国际化的视野。
针对这种情况,华文作家不断加强交流学习,并深入祖国与侨居国体验生活。在创作中,海外华文作家扬长避短,与时俱进,书写出更多展现祖国与侨居国现代文化的华章。(王恒昀)
>相关新闻:
>中国侨界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