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闽南红砖建筑:华侨遗产 承载几多历史记忆

2013年07月26日 10:08 来源:炎黄纵横 参与互动(0)
闽南红砖建筑:华侨遗产承载几多历史记忆
从高处俯拍红砖建筑群

  2013年3月19日,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进驻仪式在厦门市大嶝岛举行。这标志着金门县政府旧址群维修进入了实质性的一步,也表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又进了一步。

  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群包括:金门县政府总部、县政府文书房、县政府保安队队址、县政府会议旧址、县政府盐兵楼、国民党金门县党部、县党部书记处,共7处12座建筑,总建筑面积2698.6平方米。

  12座红砖古厝,红砖墙、石基座、如燕尾一样翘起的檐角,乍一看杂草丛生,满目疮痍,但细一看,不论是木雕、石雕,还是砖雕、彩绘,其线条飘逸、刀工精致,散发出质朴清雅的韵味,十分精美。那么,这些有待维修的红砖建筑群价值只是它的建造技艺吗?它承载着怎样的历史记忆?对它进行抢救性保护意义何在呢?

  红砖古厝:华侨留下的遗产

  与传统的闽南古厝一样,大嶝岛田墘红砖建筑群的外貌均是以红砖建筑为主。“红厝顶、红墙砖、红地板”是大嶝红砖古厝最大的特色。屋脊双燕尾式、马背式,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闽籍资深建筑师骆中钊说:“正是这用泥灰塑造的‘双燕归脊’传递了父母盼儿归的信息,呼唤着外出亲人的乡思,才使得古厝充满着无限的生气和魅力。那一条条凌空疾返的‘双燕归脊’便成为红砖古厝在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富独特性的典型标志。”这种独特标志只遗存在闽、台两地,其他地方迄今尚未发现。

  在大嶝岛田墘社区,现存建于清末民初的双落红砖古厝有148座,绝大多数是当地华侨事业有成后回来兴建的。它们中,既有闽南传统式红砖大厝,也有西洋式民居,代表了20世纪初期民居建筑的各种类型。其中,金门县政府旧址群7处12座建筑最具申遗亮点。

  谈及古厝文化,列举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源远流长。一块镌刻“荣阳衍派”的门匾耐人寻味。其中的“荣”字上面的草字头,已经不用两个“火”字,而“阳”字却用繁体。它告诉后人,这座房子的先祖来自中原河南的荥阳县,这就是大嶝古厝郑姓的由来。至于为什么会把“荥”字下面的“水”改为“木”,后人猜测可能是大嶝岛缺木但不缺水。

  闽南一带多为中原先民之后裔,其习俗仍保留着不少古风遗韵。来自中原一带的闽南先民,他们带来的中原传统建筑特色直接影响着闽南民居建筑。它吸取了传统四合院民居的布局形式,巧妙地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创造出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的闽南红砖古厝。

  烽火年代:共御外辱的见证

  大嶝岛红砖古厝怎么会成为国民党金门县政府的旧址的呢?这得回溯一段已经散尽硝烟的历史……

  大嶝岛曾经属于金门。北宋以来,厦门、金门两岛属泉州府同安县管辖。民国初年,厦门、金门独立设县。民国3年(1914年)金门县成立,下辖金门、烈屿、大嶝、小嶝四个岛屿。

  1937年10月26日,日本侵略军占领金门岛,金门县长邝汉率县政府人员撤退至同安澳头。同年12月,福建省政府令金门县政府迁往大嶝岛。1938年初,金门县政府及县党部先后在大嶝岛田墘村借用民居办公。1938年5月13日厦门被日军占领,6月金门县长韩延爽建议迁金门县政府及大小嶝居民到南安、同安,省政府同意政府迁移,但大嶝居民不愿迁走,表示要坚持留下来协助军队坚持抗日,与大嶝岛共存亡。从1938年7月起金门县政府大嶝办事处便担负起领导大嶝民众进行抗日的重任。

  从1939年到1945年间,金门县政府大嶝办事处先后组织了以金门籍的热血青年为主体“金门复土救乡团抗日敢死队”、“金门复土救乡团”等,开展了一系列的袭击金门日军的活动。大嶝军民抗日活动,致使驻金日军惶惶不可终日,大嶝岛也成为真正从未被日军占领的地方。对这段历史,《金门县志·兵事志》第二章《抗日》部分有详细的记载。

  抗战8年间,先后有9名金门县长在此任职。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金门县政府相关机构迁回金门岛。从此人去楼空,古厝在风雨中飘摇。

  大嶝岛田墘村金门县政府旧址群,是海峡两岸“五缘”关系的重要涉台文物,是金门抗日斗争史的实物见证,也是两岸同胞团结一心、共御外辱民族精神的历史遗存,对加强两岸交流、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有重要的意义和历史的价值。

  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岸关系趋于缓和,金门人乘着破冰之旅重访故地,感慨万千。金门县政府也多次派人前来考察、寻访,提出要将这些古厝建成“金门史料陈列馆”,并愿意出资修缮。

  金门同胞的心愿和要求,引起大陆方面的高度重视。2008年2月,厦门金门同胞联谊会在厦门市政协、人大提交提案和议案,建议抢救金门县政府旧址,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金门县政府旧址被列为当年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福建省政府、厦门市政府也把“金门县政府旧址”批准为“涉台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相关部门已将“金门县政府旧址”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等待批复。

  古厝无言,它镌刻着堪称永恒的史稿。这里每一座楼房都有难忘的故事,都是不朽的纪念碑,讲述着海峡两岸同胞共有的心酸与怀念,纪念着并未远去的烽火年代……

  申遗路上:两岸携手几率更高

  闽南红砖建筑中既有中原传统民居的遗风,又有华侨借鉴南洋建筑欧式的风格,代表了中国上世纪初民居建筑的各种类型,与金门岛上现存的乡村建筑风貌极为相似,成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鲜活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人文价值。

  据介绍,闽南红砖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缘起金门。2005年金门启动了金门红砖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但由于台湾地区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单位,不具备申报资格,金门就主动与厦门接触,建议联合开展申遗工作。

  因此,闽南红砖建筑申遗,一开始就与台湾一起捆绑。这里,不妨截取申遗路上的几个片段:

  2008年5月,在厦门举办的“海峡论坛”期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带领专家,亲临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古厝考察。

  2008年11月,“第一届海峡两岸南系古建艺术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举行。两岸专家就闽系古建筑特色、南系古建筑保护、工艺传承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泉州古建筑专家姚洪峰称,这次会议,可算是发出闽台联袂开始红砖建筑申遗的信号。

  2010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泉州拉开帷幕,两岸80多位专家共商“闽系红砖建筑的保护与传承”,闽台两岸联袂申遗红砖建筑的呼声高起。

  2011年5月30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评估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张松,在福建省文物局领导的陪同下,实地考察福建两处古民居———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厦门大嶝岛田墘社区郑氏聚落,随后将这两处闽南红砖建筑,连同金门古民居一起,进入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报名单。

  2012年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公布,已将闽南红砖建筑群作为厦门和南安联合申报的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闽南红砖建筑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不仅有了“正式身份”,而且表明其价值已达到世界文化遗产水平。

  相较于海丝之路10多年入选申遗预备名录,闽南红砖建筑只花了4年时间,这是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结果。

  消息传去,金门人更是按捺不住。2013年1月8日,金门县副县长吴友钦携金门县文化局局长李锡隆及县议员一行,经五通码头再度来厦门参访。吴友钦此行主要与有关部门及学者专家会谈,共同商讨两岸联手闽南红砖建筑申遗事宜。

  “由于保存不善与都市化的结果,许多地方的闽式传统建筑多已凋零。金门因为战地的关系没有开发,在建筑上保留了传统闽南风貌,如金门水头十八间、金门琼林传统建筑聚落都很典型。”吴友钦说,此前大陆文化部副部长兼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率团参访金门,在考察过金门红砖建筑聚落后表示肯定,并支持金厦共同申遗,这对两岸专家学者是很大的鼓舞。

  吴友钦表示,金门最近积极筹备召开有关申遗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两岸若联手,红砖建筑的规模群若更为广阔和完整,申遗成功的几率就会更高。这不仅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盛事,更是进一步融合的具体表现。

  大嶝岛红砖古厝虽有一些精品之作保存完好,但整体保存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建筑物年久失修,受损严重甚至出现塌陷。为了让这批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也为了顺利申遗,2011年底,国家文物局拨付150万元,厦门市财政安排150万元,作为维修资金。目前,一期维修工程进入招投标阶段。

  申遗工作任重道远。可喜的是,不仅辖区相关部门表示将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进行研究、保护,并拟建红砖文化博物馆,而且闻风而动,以申遗为契机,将保护工作延伸到整个闽南红砖建筑,让中山路、杨阿苗故居、泉州天后宫、开元寺、西街片区等老街和古迹重新焕发生机。相信在不久将来,闽南红砖建筑将成为海峡两岸的一张新名片,让历史记忆传承久远,呵护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戎章榕)

【编辑:杨凯淇】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