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五邑华侨史:苦力起步闯南洋 事业有成报家乡

2013年10月25日 16:41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参与互动(0)
五邑华侨史:苦力起步闯南洋事业有成报家乡
郑社心
大马侨领黄小娟

  从唐宋时期开始,五邑华侨便开始远涉重洋前往东南亚一带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到明清时期,更多的贫困百姓迫于生计而前往东南亚谋生。二战前,他们主要在锡矿及种植园等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二战后,他们则主要从事餐饮、杂货、零售、批发等小商业。五邑华侨在居住国的夹缝生存,但凭借不屈不挠的拼搏和敢于尝试的智慧,当中有不少人取得卓越的成就,他们富甲一方,大力推动了居住国的繁荣,还热心公益,不但为当地的华人和百姓谋福祉,还为家乡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由于地理方面的原因,东南亚与五邑地区之间的距离,比美洲、澳洲、欧洲和非洲地区要近得多,因此,历史上五邑地区出洋的华侨,最早是到东南亚谋生,其中又以新会、鹤山两县的人居多。他们来到陌生的东南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不少人更是死于非命。坚忍的华人在东南亚的发展进程中立下不朽功勋,而他们当中,也崛起了不少巨富商贾。

  唐宋时期就有人移民东南亚

  根据五邑大学梅伟强、张国雄两位教授主编的《五邑华侨华人史》介绍,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新会人远涉重洋前往东南亚一带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其中便有新会人滞居不返,这为五邑海外移民活动的序幕期。据《五邑华侨华人史》介绍,宋人朱或的《萍洲可谈》说:“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这里“住蕃”的新会人,也就是五邑古代出国华侨的先驱或雏形,有学者把他们称之为“经商型的华侨”。

  到了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进入古代五邑海外移民活动中发展期,这一时期的移民活动方向集中于东南亚,移民的祖籍地域广,除了如今的新会、台山外,开平、恩平、鹤山也有人出洋。据《五邑华侨华人史》介绍,在以上各个时期中,五邑人都毫无例外地移向南洋地区,而且新会人充当了海外移民先锋的角色。

  “卖猪仔”出埠的血泪史

  无论是唐、宋、元时期,还是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绝大部分移居海外的五邑人,都是一种和平的移民,它同鸦片战争后盛行的“卖猪仔”性质根本不同。据介绍,移居海外的五邑人中有商人,但为数甚少,除去少数是被殖民者与本地奸民掳卖出去外,大量都是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以及因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失败而逃生的农民、手工业者与渔民,他们构成五邑地区古代出国华侨的主体,是五邑华侨的先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东南亚地区的五邑籍华侨华人主要从事开矿及种植园等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有一些是木匠或泥水匠,他们聚居在新加坡和马来亚槟城的漆木街打工;二战后,五邑籍华侨华人主要从事餐馆业及杂货、零售、批发等小商业。致富者大有人在,但影响大的富豪不多。他们的经济多为家庭式经济,规模较小,这同居住国政府对华人实施种种限制及歧视性政策不无关系,华人经济在夹缝中十分艰难地生存与发展。尽管这样,包括五邑籍华人在内的华人经济在繁荣居住国经济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否认的。

  开发东南亚立下不朽功勋

  五邑籍华侨对东南亚的开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据记载,原新加坡莱佛士博物馆门前有一座纪念老华侨历史功绩的无名铜像,其基座上镌刻着一段金字碑文:“华人素以坚忍耐劳著称,新加坡、槟榔屿、马六甲三府暨马来所属今日之繁荣,得诸华人能力贡献者,良非浅鲜。”这里的“华人”当然也包括五邑籍的华侨,如称为“新马华人三杰”的曹亚珠(新加坡开埠元勋、登陆新加坡的先锋)、陈炎长(拿律镇抚委员、邦略会议的代表、霹雳邦第一任华人甲必丹)和赵煜(吉隆坡第一位受封太平局绅士的华人),此外还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南洋巨富陆佑,“锡矿大王”叶观盛,被英王赐予太平局绅荣衔的华人富豪黄亚福,倾全力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邓泽如,被称誉为“慈善老人”及被封赠太平局绅和O BE等勋衔的张郁才,以及“防疫科学的权威”名医伍连德等等。他们不但在居住国取得卓越的成就,而且都豪爽仗义,热心公益,大力推动当地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

  除此,五邑籍华侨对婆罗洲(包括如今的沙捞越、沙巴和文莱)、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婆罗洲即如今的加里曼丹岛北部,包括沙捞越(中国古籍称渤尼、婆利、婆罗等)、沙巴和文莱。沙捞越和沙巴于1963年同马来亚联合组成马来西亚联邦。五邑籍华侨参与开发婆罗洲,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的事,其中,以开平、台山籍华侨的贡献最大。

  对新、马以外的东南亚地区的开发作出贡献的华侨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在泰国有冯平山、黄宜义、黄宣充,在越南有陈瑞祺。二战后更涌现出一大批推动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而建立功勋的五邑籍华人,如饮誉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富商黄洁、战后在印尼万隆开设椰城餐馆致富的关崇涧、有泰国“建筑商界巨子”美誉的陈景镇、曾受到泰国国王多次嘉奖的马均利、泰国运输业“巨子”黄云快、有“世界酱油大王”之称的邓文福等。

  卖子救国郑氏义行传颂南洋

  他档案

  郑社心

  祖籍新会大泽镇,现任新加坡冈州会馆副司理,闻名海内外的义卖瓜子筹款救国、卖子救国义士郑潮炯之子。

  2004年3月,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新会区协筹办新会区外侨局举行文物捐赠仪式上,旅居新加坡的新会籍华侨郑社心先生郑重地把其珍藏了几十年的先父遗物捐给市“华博”筹建办。郑社心先生所捐赠的物品是一个布袋和一件衣服。这并非两件普通的物品,而是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需要收藏的国家级文物,而这两件文物,记述了其先父郑潮炯先生一段感人肺腑的爱国故事,见证了郑潮炯先生当年支援祖国抗战救国的旷世义举。

  “爱国小贩”的传奇故事

  郑潮炯(1904—1984),新会大泽镇许坑村人,少年时即往香港谋生,后赴北婆罗洲山打根,以摆卖小食度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海外爱国华侨纷纷响应。1939年日军侵占新会,会城沦陷。郑潮炯得到老父被日寇剑杀身亡的噩耗,国仇家恨更坚定了他抗日救国的决心。他在山打根爱国华侨的帮助和配合下,到南洋各埠进行义卖瓜子的筹款活动,足迹踏遍星、马、婆及印尼巨港各城市。在大约五年的时间里,筹得义款18万元,全部交给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会”,当地人都称他为“爱国小贩”。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郑潮炯“卖儿救国”的义举。1940年,郑潮炯第四个儿子出世仅40天,他征得妻子钟彩合的同意,将幼子卖给一位华商,筹得80元,将这80元“卖仔钱”悉数献给祖国抗日。这一世间罕有的“鬻子救国”义举,轰动了海外华人社会,激励了更多华侨捐款抗日救国。

  1965年,郑潮炯才在中国华侨事务委员会的帮助下,找回分离25年的亲骨肉。1984年2月5日,郑潮炯在新加坡逝世,享年80岁。其子郑社心一直珍藏着父亲抗日救国的几件文物。

  祖传文物捐回江门

  2004年3月,郑社心从新加坡回到新会,向“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捐赠先父郑潮炯在抗日战争时期,义卖瓜子、筹款救国的两件文物。

  一件是装瓜子的布袋,上面有侨胞的题词、诗句:“侨居山打根埠爱国郑潮炯君模范华侨,义卖瓜子,远走天涯,为国效劳。同人感郑君义举可风,赠俚句诗:郑君爱国实堂皇,义卖瓜子千百场。远走天涯不怕苦,长奔海角无嫌忙。筹来义粟与仁浆,竭尽心灵与肚肠。愿我同胞协尽力,完成抗战永传场。———沙劳越岑南丹客里旺全体华侨敬赠。廿九、十一、十四”。

  另一件是卖瓜子时穿的中山装,表袋上方印有“郑潮炯柔佛新山市筹赈会职员敬赠”。这两件文物记载着爱国华侨郑潮炯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鬻幼子、卖瓜子,历尽艰辛筹款救国达五年的不平凡经历。

  而在抗战胜利后,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曾多次请求他们捐出这批物品,但他和家人一直没有答应。国内有关方面也曾开过相关展览,“我们只同意借给他们,这些文物是我们郑家的家训依托,是整个家族精神的象征。说实话,当初我们很不舍得捐出这批物品。”郑社心讲,五邑华侨博物馆筹建的时候,他决定捐出这些遗物,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家乡的年青一代能够从中学到“有国才有家”的含义。

  近年来,郑社心多次返回家乡,跑遍了江门市市区、新会、开平、恩平这几个地方,除了帮一些乡亲寻根探亲外,还留意了江门的发展。郑社心觉得,年青一代,很多人不了解过去的事情,认为现在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他也希望通过这些文物让年轻人了解过去的一段历史,教育年轻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父亲经常教诲我们兄弟姐妹:国家、国家,先有国,才有家,任何事都要以国家为重。”

  昔日,郑潮炯先生“卖子救国”践行着他的爱国情,如今,郑社心先生同样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一份爱乡之情。

  乡情乡音

  “现在江门发展得很好,年轻人都穿得漂漂亮亮的,不像我们那时那么艰苦。但是国家意识却越来越淡,有的甚至基本没有这个意识。这是个大问题,会影响到江门日后的发展。”

  代代延绵拿督送子江门受训

  她档案

  黄小娟

  祖籍台山,1959年出生在文莱,2007年获马来西亚拿督勋衔。目前担任沙巴州江门四邑联合会总会长、沙巴州黄国集团执行董事、美嘉城集团总裁、沙巴黄氏(江夏)宗亲会秘书长等职,是台山市政协10名海外特聘委员中唯一的女性成员。

  在2013年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开幕前夕,以黄小娟父亲拿督斯里邦里玛黄国博士命名的居正中学运动场举行了竣工剪彩庆典。这是黄小娟为纪念父亲而捐资100万元修建的。

  起家:从建筑工人做起

  黄国祖籍台城南坑村委会,是马来西亚沙巴州著名侨领和实业家,然而最初,他只是一名离乡背井的建筑工人。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当时的中国建筑公司招募大量工人去东南亚做劳务输出,为了生计,黄国跟随中国建筑公司经香港来到马来西亚沙巴州落脚,做了一名建筑工人。与很多年轻的拓荒者一样,黄国并不甘于工人的角色,但由于不会讲英语或马来语,无法大展拳脚。黄小娟的生母是本地华侨,在沙巴州出生长大,通晓马来文。她的出现,扫除了黄国发展的障碍。此后,夫妻俩齐心协力、勤劳拼搏,最终成就一个小康之家,并将黄国在家乡的第一任妻子与6个孩子接到马来西亚,组成一个13个孩子的大家庭。

  乡情:父女捐资支持家乡公益

  黄小娟1959年出生在文莱,成长在马来西亚,她对家乡的认识最初全都是来自于父亲。“改革开放以后,父亲时常带领我们兄弟姐妹返回江门台山探亲。”每次回到家乡,黄国都会捐资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尤其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他曾先后捐资100多万元,帮助台城南坑小学建幼儿园,修建学校纪念堂、操场,重修礼堂,改造旧教学楼等。耳濡目染之下黄小娟对家乡感情也越来越深厚。“这逐渐形成我的家乡情结,成为我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捐资兴建台山居正中学运动场,正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黄小娟说,从小时候开始,她就把父亲当成偶像和学习的榜样,“当社会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之后,很自然地就继承了他的志向。”父亲关怀桑梓、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善举,也成为了黄小娟的人生目标。“我敬爱我的父亲,能够为他完成心愿是我的荣耀,也可以藉此纪念父亲对家乡的感情。”

  行动:世界江门青年大会沙巴举行

  在父亲的教育和熏陶下,黄小娟虽然自小在马来西亚长大,但同样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了维系这感情,也为了增强新生代华裔青年对祖籍地的乡情和热情,黄小娟一直在努力推动中马两地的交流和合作。去年,第三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在沙巴举行,这是大会历史上第一次在中国以外的国家举行,而黄小娟为这次大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会议期间,被大会评为“特别杰出青年”。

  “在世青大会上,我们把沙巴推介给全世界的乡亲,也让我们沙巴的年轻乡亲们有机会与家乡的领导互相交流,对家乡江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会议期间,江门分别与沙巴州阿皮亚市签订《加强友好交流备忘录》和《旅游交流与合作备忘录》,同时还和沙巴的18家企业约定未来将推进两地经贸和旅游合作。“我们期望能有更多的直飞班机往来沙巴及广东两地。”同时,黄小娟建议,未来沙巴与江门之间还可以举办商展会,或是文化展览会之类的活动以及各种竞赛项目等等,“这肯定能够促进双方人文、经贸的交流与合作。”

  联系:送子回江门受训

  “有朋友就有感情,自然会有家乡情结,正如我在2011年把儿子黄嘉驹送到江门的体育学院训练一样。”黄小娟说,从年轻人的意向开始做起,着眼于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逐渐培养他们对家乡的感情。

  黄小娟透露,在本次侨乡华人嘉年华期间,沙巴州江门四邑青年会将会与江门侨界青年联合会缔结为“友好社团”。“今后双方将会举行更多交流活动,让新生代多回去家乡走走,结交朋友。”

  除了送儿子回江门参加训练,黄小娟说自己其实还曾经有过回中国发展的念头,不过由于中国房地产政策与马来西亚有很大的不同,需要较大的适应能力而没有实行。“我的家庭在沙巴,有亲人和朋友,而且我本身的家庭观念比较重,希望可以在忙碌的事业之余也同时照顾好家庭与亲人,所以目前暂时还没有回去中国发展的打算。”不过黄小娟也没有完全否决这个打算,“假以时日一定会回去大展拳脚。”

  乡情乡音

  “我敬爱我的父亲,能够为他完成心愿是我的荣耀,也可以藉此纪念父亲对家乡的感情。”

  时间轴

  二次世界大战后,五邑籍华侨华人主要从事餐馆业及杂货、零售、批发等小商业。涌现出一大批推动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而建立功勋的五邑籍华人。

  二次世界大战前,东南亚地区的五邑籍华侨华人主要从事开矿及种植园等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有一些是木匠或泥水匠,他们聚居在新加坡和马来亚槟城的漆木街打工。

  鸦片战争后,“卖猪仔”盛行。移居海外的五邑人中有商人,但为数甚少,除去少数是被殖民者与本地奸民掳卖出去外,大量都是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

  明清时期,进入古代五邑海外移民活动中发展期,这一时期的移民活动方向集中于东南亚,移民的祖籍地域广,除了如今的新会、台山外,开平、恩平、鹤山也有人出洋。

  唐宋时期,有新会人远涉重洋前往东南亚一带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其中便有新会人滞居不返,这为五邑海外移民活动的序幕期。

【编辑:邹春光】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