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幸公杰:一个外籍华人银行家的中国故事

2014年05月10日 12: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5月10日电 题:幸公杰:一个外籍华人银行家的中国故事

  中新社记者 杨凯淇

  “个人的时间表和公司、市场的时间表合一,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我有幸在过去三十多年里,都在这条线上。”加拿大籍华人、蒙特利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幸公杰(RogerHeng)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市侨务工作会议上,幸公杰被授予首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他对记者坦言,正是由于对中国的发展有了相对正确的预见,所以每一步都不缓不急,与市场趋向一致,把资源用到对的地方,自然就站在了成功的门口。

  尽管幸公杰两岁多就随家人远赴海外,但他对中国的关注却是与生俱来的。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就经常听大人说起中国的事情,1960年之后,他每年都要回到中国两次,因此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了解得十分完整,这为他到中国工作提供了极大帮助。

  说起幸公杰的在华从业经历,不得不说其人生中两次戏剧性的三年零一天。

  1978年,幸公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美国银行香港分行专门负责中国的业务。这段经历让他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想法——去北京。于是,在第一家银行工作了三年零一天之后,他来到北京,成为一家加拿大银行驻中国的首席代表。

  1984年,幸公杰回到加拿大,负责银行在亚洲地区及中国的业务。或许是巧合,又一个三年零一天过去后,幸公杰再次回到北京,成为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的首席代表,并由此扎根北京。

  这段三十余年的缘分让幸公杰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也使得他成为在中国任期最长的外国银行家之一。

  回望这段历程,幸公杰用独到的眼光划分出四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试探性开放阶段,90年代是外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试探阶段,2000年开始是外商的战略性投资阶段,2010年以后是中国发展的最好时期,同时也需要各方加大对风险的预见。

  “我所看到的都是差距。”幸公杰说,在他脑海里经常会有一幅差距图,能够看到中国在这幅图表中的位置,某些方面是在高位,某些方面则是在低位,由此得出的很多观点他都会毫无保留地告诉各界。也正因如此,他还担任了很多社会职务,为北京市乃至中国的发展出谋划策。

  成为“京华奖”的获奖人,幸公杰表示,这是对他多年在华经历的高度认可,这对他而言很重要,也激励着自己不能停下来,继续为心中的“第四个时期”作出应有贡献。

  “事实证明,这么多年我选择在北京没有错。”在幸公杰看来,北京是最令人兴奋的中心点。“希望通过分享我的经历,能让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更有信心,因为我就是一个‘活样板’。”(完)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