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粤合作进入新阶段 取长补短合作双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港粤合作进入新阶段 取长补短合作双赢
2009年08月27日 15:47 来源:地平线月刊   【字体:↑大 ↓小

  港粤合作、融合在加快步伐,这是势,谁也否定不了,阻挡不了,就连广深港铁路的终点站落脚在西九文化中心旁边,也被高官拿来说事,说48分钟就到广州,也有利于西九文化,是珠三角一小时生活圈……自内地30年前改革开放以来,粤港就一路合作,否则就没有今天的珠三角和今天的香港,合则两利。

  问题是今天怎样合作。三来一补、前店后厂、资金人力、中小企管理模式,乃至商业服务范本,都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历史,一边似是江郎才尽,一边即要腾龙换鸟,双方都在转型,合作的着力点在哪里?

  要合作必须找出各自的特殊性,在特殊性中找出共同点、共性。相互取长补短,合作双赢。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吸收外资,出口产品为其优势,但劳动力密集型中小企业已走到十字路口,金融海啸挑战下,一方面加大基建投入,刺激投资,企业转型也放慢,以保就业;另一方面,加强内需市场,刺激消费,其中在汽车、家电、旅游、房地产、信息产品等五大消费市场重点出击。当然,这是近期的策略。更早些年广东就提出九大支柱产业,仍然将港商较为集中的纺织、服装等产业列入三大传统产业,而广州主导的石化、汽车产业,台商主推的电子信息、电器机械业则成为广东新兴、潜力产业。这就是广东的发展战略意图。

  香港方面,今年4月特区政府就提出发展六大优势产业,包括检测和验证、医疗服务、创新科技、文化及创意产业、环保产业、教育服务。好了,这六大优势产业如何发展,如何与珠三角与粤省合作,而又对双方都获利、共进?无疑,这六方面的发展,实是向“知识型经济”方向转型,既是知识型,实是“虚拟”的、“软”的东西,而香港不说知识、技术本身就缺乏,更缺乏硬的东西,也就是缺实体经济作基础和发展载体。也正好是这样,事物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去找硬的、实体的东西,这正是与珠三角、广东的合作机遇,既为广东的传统产业、新兴潜力产业服务,找到载体,又双方都逐渐向知识型经济转型。此其一。其二,不要忘记香港实行“一国两制”,以及长期形成的开放性、中西汇合,有丰厚的国际联系人脉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能成为广东与国际接轨的一道桥梁,比如在金融方面就是这样。这既是香港的特殊性,又是优势,也是合作内容,并定会双赢。其三,世界有许多国际机构、组织设在香港,随着中国大陆包括广东的经济进一步发展,还会有更多的机构、组织会向着亚洲、中国。作为国际大都会,价值观与西方比较接近,法制比较健全、税制又简单的香港,仍然是他们的首选,作为广东,当然,也会乐见其成,会觉得比他们选上海或天津会有利得多。这也是一种特殊性和合作性。(汇川)

编辑:杨丽】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