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青年的回国热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日本华侨青年的回国热潮
2009年09月21日 09: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953年7月2日,第一批551名旅日华侨、台胞、留学生集体回国,乘“兴安丸”号抵达天津塘沽港。(资料照片)
    1953年7月2日,第一批551名旅日华侨、台胞、留学生集体回国,乘“兴安丸”号抵达天津塘沽港。(资料照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953年7月1日,天津塘沽港。岸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黑压压地挤满了人群;徐徐进港的日轮“兴安丸”上,激动的青年男女从船舱拥向舷边,不断地高呼“祖国万岁!”……

  这是551名第一批旅日华侨、留学生集体回国时的欢迎场景。当年,共有3批2650人乘“兴安丸”轮从日本舞鹤港来到天津塘沽港。1954年、1955年,又有8批华侨、留学生集体回国。据统计,截至1958年,从日本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华侨、留学生共有3840人,若加上之前个别回国的约300人和后来陆续回国的人数,多达4000余人,竟占当时日本华侨、留学生人数的十分之一。

  日本华侨、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领导就要求爱国的东京华侨总会动员留日学生回国参加工作,具体要求是文科学生原则上现在就回去,理工科学生则专业毕业后回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学联代表中国政府部门致信爱国的中国留日同学总会,正式呼吁“已结束专业学习的同学尽早回国参加建设”,并介绍了国内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的情况。这些消息在留学生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当时日本有很多中国留学生面临毕业,正在考虑“出路”的问题,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大量人才,正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还有很多来自台湾的留学生因不满国民党在“光复”台湾后的专制统治,也希望到祖籍大陆工作。从1950年6月起,一些同学如林丽韫便以探亲、旅游等名义办理复杂的出境手续并支付昂贵的旅费,悄悄地经由香港等渠道零星回到了大陆。

  1953年,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更多的建设人才。而此时,日本经济很不景气,要求回国的华侨学生更多,其中还包括一批有技术的台湾工人。适逢在华的4万日侨要求返回日本,日本政府派日本红十字会、日中友好协会、平和联络会三团体与中国红十字会在北京协商接侨事宜。东京华侨总会获悉,立即向日本外务省及三团体申请中国华侨和留学生利用到中国接侨的日本船只回国,并向国内反映。此事很快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并正式向日方提出,日本外务省亦明确表示同意。但其后,日本政府向联合国军和南朝鲜交涉对这些船只予以“安全保障”时,被附带赴华船只不得带货物和乘客的条件,国民党当局也极力反对,但日本当局并未履行承诺。当时接日侨的船只已开出3批,有几千名日侨回到了日本。

  于是,东京华侨总会、同学总会联合日本各友好团体在日本社会上掀起声势浩大的抗议浪潮。要求归国的华侨和留学生举行促进归国大会,举行示威游行,到外务省静坐抗议,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斗争。抗议获得日本社会的广泛同情,中国方面也给日本三团体发来电报称,暂缓第四次船只来华。在如此强大的压力下,日本政府终于被迫宣布留学生、华侨回国属于人道问题,可以乘接日侨的船只回国。

  这次斗争的胜利,震动了旅日华侨和留学生,要求集体回国的人员急剧增多,其中有很多是大学以上学历者,仅1953年3批集体回国人员中就有165人,其中理工44人、医药33人、农业11人、经法34人。他们回国后,被分配到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河南等地,留学生多数在专业对口的科研和院校等单位工作。在数十年的岁月里,他们为祖国建设和中日友好事业默默奉献,做出了骄人的业绩。(黄小坚)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