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创建温暖"侨之家" 激发侨界新活力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上海市松江区创建温暖"侨之家" 激发侨界新活力
2009年09月24日 17: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9月24日电 社区侨务工作是侨务工作的基础,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而“侨之家”作为社区侨务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工作抓手,将逐步成为侨务部门直接面向基层群众服务的窗口,并为侨务工作的开拓、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因此,上海市松江区侨务部门将“侨之家”建设作为社区侨务工作的着力点,不断拓展和完善“侨之家”建设内涵。

  提高认识,培训参观,进一步明确“侨之家”建设目标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侨之家”建设,明确建设目标,规范“侨之家”各项工作制度,松江区侨务部门开展了广泛的培训学习。一是举办基层侨务干部培训班。制定下发了《松江区加强基层“侨之家”建设的实施意见》,组织全区各镇、街道统战科长、基层侨务干部等40多人参加培训,对“侨之家”建设作专题学习和动员,帮助侨务干部提高对“侨之家”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明确指出松江区“侨之家”建设的工作目标是:每个基层侨联分会都有一个标准化建设的“侨之家”阵地,有形式、有内容开展各项工作;创建标准按照有组织、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有活动的要求,开展达标考核评比活动;深入开展争创特色“侨之家”活动,打造精品“侨之家”。二是组织侨务干部参观学习。为了使基层侨务干部对“侨之家”有更直观的认识,松江区侨务部门带领大家赴“全国社区侨务示范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参观学习,在实地参观、听取介绍、观看录影的基础上,使各位基层侨务干部进一步认识到“侨之家”的内涵建设,即发挥宣传作用,把“侨之家”建设成为宣传和教育侨界群众的阵地;抓住联谊优势,把“侨之家”建设成为沟通、交流、展示的平台;发挥服务功能,把“侨之家”建设成为归侨侨眷、海外侨胞的家。

  因地制宜,阶段推进,进一步加大“侨之家”建设力度

  明确方向后,各基层单位迅速行动,松江区的“侨之家”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区侨务部门适时进行了督促指导。一是召开阶段推进会。年初,区侨务部门召开了“侨之家”建设推进会,会上,各基层单位都进行了沟通交流,做到人人心中有本账,并彼此对照,取长补短,对于速度较慢的单位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针对某些基层单位场地紧张的问题,区侨务部门指出各基层单位要从社区、侨情出发,在硬件上不刻意追求大场地,地方小点没关系,只要有温暖就可以,这样也减轻了基层工作的压力。二是开展基层调研。为了深入了解基层各单位的建设进度及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区侨务部门还在岳阳、方松等街道重点开展调研,以发放调查问卷、举办座谈会的形式听取各社区关于“侨之家”建设的意见建议并给予指导解决。如加强领导力度,树立典型榜样等等。同时根据各镇、街道实际,区侨务部门重点指出要坚持“就近、方便、小型、多样”原则,灵活地开展工作。如新城区范围大,居住较为分散,所以可采取分片的形式进行“侨之家”建设,以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以便最大限度地凝聚侨界群众。

  验收指导,总结经验,进一步发挥“侨之家”优势作用

  按照“侨之家”建设的“五有”要求,经过各镇、街道统战干部和基层侨务工作者的努力,松江区“侨之家”建设初见成效。一是硬件设施配备齐全。在对岳阳街道、中山街道、泗泾镇、九亭镇、车墩镇等“侨之家”的验收过程中发现,最难的场地和经费问题都得到了落实,各镇、街道党工委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和配合。场地大的有单独的电脑室、会议室、活动室,场地小的“侨之家”,设施也同样完备,电脑、空调、书报架、会议桌、数码相机等一应俱全。各单位基本侨情、侨务组织网络、各种制度以及活动相册等都已上墙,充满着浓浓的“侨”的气息。二是特色活动打造品牌。只有依托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将“侨之家”构筑在广大侨界群众的心中。依托“侨之家”,成功开辟了侨法宣传的新阵地;积极开展了援建北川中学捐款活动;顺利进行了“海外世博宣传员”的聘请工作;成功开展了“隔海看故乡”征文活动;圆满完成了“百姓戏台——走进松江侨界”的录制工作……各基层“侨之家”还根据社区特点和群众需求,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特色活动,如英语培训班、摄影比赛、读书会等等,使大家充分体会到了侨界大家庭的活力与温暖,特别是岳阳街道编印的反映岳阳侨界心声的《侨心系中华》一书,既是“侨之家”的成果展,更是为祖国60华诞的献礼之作。相信,“侨之家”一定会成为侨界群众心灵靠岸的“港湾”,也成为侨界“学习之家”和“文化展示之家”。(松江区侨办)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