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内地大学改写人生 华侨生将“祖国”印心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就读内地大学改写人生 华侨生将“祖国”印心中
2009年11月27日 09:32 来源:上海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图片:1965年1月31日晚,北京市三千多名归国华侨学生举行春节联欢晚会,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廖承志出席了联欢晚会,与归国华侨学生一起欢度节日。 中新社发 许颖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从新中国建立伊始,满腔热情建设新家园的归侨生,到新时期亲近祖(籍)国、寻找归属感的“侨二代”、“侨三代”,侨生“登陆”内地大学已经60年。无论是学成离开,还是落地生根,在中国内地大学的岁月都改写了华侨生的人生,他们从此与祖(籍)国真正血肉相连、再不能分离。在中国内地大学的经历,使“祖国”这两个字,真真正正从护照上移印到了他们的心里。

  印尼首位汉语博士:

  汉语是终生的事业

  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对外汉语学院,印尼华侨生林美莲开心地告诉记者,她刚考出了汉语水平考试(HSK)8级,“我的偶像是师姐陈玉兰,我要学好汉语回印尼做个汉语教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外汉语教师已经成为华侨生就业首选。

  林美莲提到的陈玉兰,是印尼第一个正宗的汉语言方面的专业博士。“1995年,印尼还没引进HSK的时候,我就到新加坡通过了高级考试。”1996年,陈玉兰一家回到泉州晋江祭祖,“我当时下定决心一定要回到中国内地学习汉语。”

  在华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期间,陈玉兰就成为世界汉语教学协会的永久会员,协助草拟中印汉语水平考试的合作草案,为印尼成功引进汉语水平考试立下汗马功劳。

  2000年毕业后,陈玉兰一边在印尼国立大学兼课,一边着手创办专门教授汉语的智民学院。智民学院与华侨大学合作,在印尼开设了中文海外自学考试点,不仅印尼人来读,也吸引了在印尼工作的马来西亚人、中国人,为印尼高校培养了5000多名汉语人才。

  2004年,陈玉兰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师从中国语言学泰斗范开泰教授。2007年,她的“汉语与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的博士论文以优异成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一毕业,她就与华侨大学合作开办了印尼中文硕士班,招收了37位主要来自印尼和马来西亚的中文教师和华文媒体从业人员,在印尼首开先河。

  “汉语是我祖先的语言,也是全球华人永远的母语,更是我终生的事业。”在印尼国民教育部,陈玉兰深受重视,担任教育部校外教育司华文统筹协调处学务部主任、全国考官及教官联合会中央理事会联络部理事、汉语水平考试(HSK)委员会秘书等职。

  华大“小东方”:

  明星教父工厂

  当记者见到执掌香港有线电视(TVB)演艺训练班长达26年之久的钟浩时,他绝口不提自己在华人娱乐圈创下的辉煌,却对自己在华侨大学求学的往事津津乐道。谦逊背后,是周润发、梁朝伟、刘德华、黄日华、郭富城、沈殿霞、郑少秋等诸多重量级明星对这位白发、清瘦、话语轻柔的老人的深深敬意。

  1972年,钟浩赴港进入TVB工作,香港娱乐圈鼎盛时期几乎所有演艺明星皆出自其门下,堪称当之无愧的“明星教父”。

  “第一届学生是周润发那批,退休前是古天乐他们进来。周润发非常勤奋,刘德华学习形体很用心,黄日华在艺训班时就跳得相当不错了……”对学生,钟浩尽心尽力,在香港娱乐圈,他的大度和成人之美有口皆碑。

  “我的艺术生涯是从华大‘小东方’开始的。”钟浩口中的“小东方”,就是华侨大学艺术系1962级。这个非同寻常的集体,为国家多个部门接待外宾演出,艺术水准可与东方歌舞团媲美,因此有“小东方”的美誉。

  1958年,中侨委抽调北京、广州、集美三所华侨补校的业余宣传队,组成中央侨委、全国侨联福建前线慰问团演出队,这就是华大艺术系1962级的前身。1962年,在华侨大学校长廖承志的全力支持下,华侨大学成立艺术系,演出队歌舞班同学全部直升艺术系,并招揽侨界优秀文艺青年人才加盟。

  1960年,满腔爱国热诚的钟浩毅然从印尼归国。本想当个翻译家的他,因为对舞蹈的业余爱好,再加上“当时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进入华大艺术系专修声乐、器乐、舞蹈、舞美。

  廖承志校长总是称这些归侨学生为“宝贝”。在廖公的关怀下,“小东方”的师资堪称“梦之队”:著名舞蹈家戴爱莲、表演艺术家陈强、声乐家钱瑛、散文家杨朔……他们都先后到“小东方”授课。

  1970年代之后,“小东方”的成员们像艺术的种子,撒向大江南北。尤其是在香港,“小东方”成员贡献卓著:

  刘素琴,任香港丽的电视台、亚洲电视台、艺员训练学院舞蹈导师、总监近20年。

  陈静德、叶秀芳是香港声乐、形体名师,影星李丽珍、莫少聪等都曾登门学艺。

  刘素琴、林彩兰与钟浩一起为最具知名度的香港校际舞蹈节和全港公开舞蹈比赛担任评判达25年之久……

  留在内地的同学,也成就斐然:田忠先任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馆领事,回国后当选深圳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游国屏任广州市歌舞团副团长,率团到世界各地演出;黄秀芬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高级舞蹈教师,章子怡、陶金是她的爱徒……

  毫不夸张地说,华大“小东方”堪称明星教父工厂,对香港40年来的文化建设功不可没。

  台生“登陆”:

  我们需要“根”的感觉

  “我都在等着预订春节的直航飞机票了。”到下个月,周汝真就在福建省皮肤病防治医院工作整整半年了。今年7月,这个高雄姑娘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完成硕士学位后,被福建省皮肤病防治医院正式录用,有人说她是首位端起大陆事业单位饭碗的台湾学生。

  实际上,50多年前,就有一位优秀的“台湾生”未到毕业就被选中,成为一名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的大陆公务员。1952年,19岁的台中姑娘林丽韫几经周折只身回到大陆,成为北京大学生物系的一名华侨生。一年后,林丽韫被抽调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本想成为一名生物学家的她,却成了周恩来总理的日语翻译,“总理很喜欢我有些关西口音的日语,他说像苏州话一样好听。”此后,林丽韫以“台湾生”的特殊身份为周总理做了22年翻译,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日本首相石桥湛山来访,她都担任主要翻译。

  如今,台湾生“登陆”已经不是新闻。毕业之后这些台湾生去了哪里?过得好吗?才是最引人关注的。调查显示,最受“台生”欢迎的大陆大学是北京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经济法学、国际法学、中医针灸等专业最受他们欢迎。特别是中医师赴大陆报读研究生已经成为近年来台湾教育的一大亮点。记者从福建中医学院了解到,该校已经有400多名台湾学生获得了学士及以上的学位。这些毕业生有的返台后担任了当地中医师公会的负责人,有的成为中医药大学的骨干教师,也有一些学生则选择留在大陆继续深造。

  庄松冽是北京电影学院招收的第一位中国台湾地区学生,毕业后,他选择留在皇城根下,开起了名叫“雕刻时光”的咖啡馆,如今已经拥有4家连锁店的庄松冽成了融入大陆的“台生”典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登陆”求学、学成后留下的台湾学生逐年递增。学成后回台的人,求职时也会特别倾向于有赴大陆工作机会的职位。曾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的台湾学生郭定源,毕业后几次三番地到大陆,“这里市场更大,机会更多,还有,我们需要那份‘根’的感觉。”(陈丽伟)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