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军 仪 仗 队
【太阳 仪仗队列特写】 世界上有这样一支部队,美国总统称它是“最出色的一个”;英国女王对它的评价是“举世无双”。
【口令“向右看,敬礼!】
【推出片名 三军仪仗队】
(暗转)
【天安门 莫斯科红场 毛泽东访苏 邓小平访美 】 世界上,每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都拥有自己的仪仗队,它象征着本国的尊严和对它国的友谊、亲善。
前苏联仪仗队组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仪仗队员以高大剽悍,动作整齐优美而著称,给中国领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国仪仗队组建于200年前,由历史上战功显著的陆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营担任。
中国仪仗队在世界仪仗队的家族中是后起之秀,但却以独特的礼宾形式,赢得了世界各国首脑的赞誉。
【马歇尔访问延安资料】 从1927年8月1日至1952年3月以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没有专门的仪仗队,但用仪仗队的形式迎接外宾的礼仪活动,却可追溯到延安时期。1946年2月,在延安迎接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的部队,可以说是人民解放军中出现的第一支仪仗迎宾队伍。
【北京和平解放 中南海递交国书】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繁忙急需一支正式的仪仗部队,1952年3月中国领导人决定在中央警卫队中选调一批骨干组成中国仪仗队。
走在毛泽东身后的这位军官,就是仪仗队的第一任队长--王立堂。 (仪仗队首任队长王立堂:当时啊!我们国家的地位,在国际上不断提高。各国的元首来我国访问的逐渐增多。我们国家需要组建一个仪仗队,这样,当时我们警卫营,扩大成仪仗营,在平时我是营长,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我就是队长,叫队长。我们的成员大部分是从各野战军优秀的战士调来的。大部分都参加过战斗。有的立过功,受过奖。都是这些骨干组建的仪仗队。)
【建国初期的仪仗阵容】 仪仗队接过祖国授予的军旗后,一代代的仪仗兵,高举着鲜红的军旗,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为中国军队、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这群年轻的士兵,人人都树立了仪仗队重于生命,事业高于青春的坚定信念,他们把这信念注入到面向世界的一举手一投足之中,用青春和热血伴随着国旗、国歌铸造出中国仪仗兵的雕像。
【仪仗队威武的阵容】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隶属于北京卫戍部队,它与军乐队、礼炮队共同承担不同规格的司礼任务。
【仪仗队一组迎外画面】 三军仪仗队的司礼任务通常分为三种规格:最大阵容由151人组成,队长一名、旗手一名、副旗手两名、队员147名,用来迎接外国首脑。第二种规格是由127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用来迎接外国军队的高级将领,第三种规格是由101人组成的单军种仪仗队,用来迎接外国军队的单军种司令。此外,仪仗队还担负着外国领导人向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重大活动升旗等仪仗司礼任务。
随着中国军队的发展,仪仗兵的礼服经历了5次变革。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礼服上佩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第二次是1955年,礼服上佩戴着军衔;第三次是1965年,礼服上佩戴着红领章、红帽徽;第四次是1985年,为授衔过渡时期的礼服;第五次,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礼服做了较大的变革,它是目前最具中国特色的礼服。
(仪仗大队大队长程志强:我们仪仗队,有着自己的光荣传统和特殊的经历。我们仪仗队的团队作风就是“仪仗重于生命,事业高于青春,献身仪仗,为国争光”。仪仗队的一举一动代表着民族的尊严;仪仗队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国威军威;仪仗队的一呼一吸影响着世界宾朋的眼睛。)
(仪仗队政委王海洋:仪仗兵的选拔,过去建队初期,是从全军训练好的新兵当中挑选。60年代开始,是从全国各地特征。选拔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你比如讲,身高要求是一米八零以上,体重80公斤左右,还要求五官端正,目光有神等等吧!选拔的条件某些方面超过了飞行员、潜水员。)
【军姿训练】 军姿是军人最基本的姿态,也是军人的必修课目,在三军仪仗队中,对军姿的要求更是一丝不苟,甚至于近乎苛刻。优美的站姿是动态美的起点,每一位仪仗兵站姿都要求挺拔、自然,并能在炎炎烈日和凛冽的寒风中,纹丝不动站立三小时以上。
【正步训练】 正步是仪仗队的基本步伐,也是仪仗队员最基本的训练,同时也是对他们意志和耐力的培养与锻炼。为了完成从练兵场走向阅兵场的飞跃,他们每个人每年要穿破七双皮鞋,每一个士兵的脚上都有磨破的伤痕。
(中队长范建军:我刚来仪仗队的时候,为了练就专业动作,确实也下了一番苦功夫。我的脚尖,当时怎么也压不下去,为了使自己动作更优美,更漂亮、更符合规范。我自己想了许多的办法。先是自己坐在脚跟上,压自己的脚尖,到最后请别人坐在我的脚跟上,压自己的脚尖,长久这样下去之后脚腕都给压肿了,连鞋带也系不上,但是坚持了半年时间,终于把脚尖给压下去了。像我这样的情况在我们仪仗队还是比较多的。你比如说有的同志,脖子歪,就扎上别针,有的同志腰杆不直,我们采取别棍子,站墙根子,坚持长久站立,非常辛苦,但是呢,这些辛苦就是为了一点,把自己的军姿端正起来,动作标准起来。)
(仪仗队副队长刘士胥:我们仪仗队走向阅兵场,实际只有10分钟的时间,走正步也就1分多钟。我们的标准就是每分钟116步,每步75公分。在阅兵场下我们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在训练中我们的标准是走百米不差分毫,走百步不差分秒。)
【程志强组织训练】 仪仗队的现任队长程志强,曾以刚劲、优美的军姿被誉为“天下第一兵”。多年来,他和他的战友们在训练场上潜心研究出的教学法,为中国军队队列条令的规范,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程志强:赵奎呀,你的臂没夹住。立正,两眼目视前方不要摆头,还是按照刚才的顺序,练习前后的距离。正步走,走、走、走、走,保持间隔。走、走好,后腿绷直,枪、枪、枪、枪,枪刺定位,这个主要练习,你这个前后的距离和行进的方向,保持每个人的行进方向。好了。)
【字幕:仪仗兵平均每天训练10个小时】 正步伴随着每一位士兵走完他的军旅生涯。有人曾经做过计算,每一个仪仗队员服役期间所踢出的正步,相当于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
在三军仪仗队中,神情是对内在气质修养等多方面的检验。在这里,每个仪仗兵,面队外宾时要求“神采奕奕”、“不卑不亢”。他们要在迎风迎光的条件下练眼神,30秒不能眨眼、不能流泪。透过他们的目光,体现出的是中国军人的精、气、神。
“士兵的眼睛在说话”。 “士兵的表情在说话”。 “士兵的动作也在说话”。 这眼神、这表情、这动作, 就是中国仪仗兵百炼成钢的风采。
【军刀训练】 中国仪仗队的持刀礼节,是从1992年开始实施的。它是根据中国历史上武术用刀和骑兵用刀中的有关礼节,参照国际惯例设计出的拔刀、撇刀、立刀、托刀、举刀、刀入鞘这六种具有中国军人特色的持刀礼节,军刀与仪仗队的结合构成了中国军队仪仗兵特有的风范。
(执行队长李本涛:在阅兵场上,我们仅仅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是我们在训练场上的训练,却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正是我们三军仪仗队训练留下的口头禅“场上十分钟,场下三年功”。我的感受是,当执行队长不能有病,包括感冒,在检阅场上,众目睽睽之下,就要执行队长一个人,十几个拔刀动作,三十多句口令,不能有半点含糊。)
[两次完整的迎接仪式]
【字幕:人们常见仪仗兵接受检阅时的荣耀,不曾见仪仗兵忙碌奔波披星戴月,他们经常一天中执行多次任务。】
【营区生活】 仪仗队是一群特殊而普通的军人。说他特殊,是因为他们直接肩负着国家的使命,代表着民族的尊严。说他普通,是因为他们和其他军人有着同样的待遇,有着正常的一日生活秩序。
【江泽民到仪仗队过春节】 1992年春节,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来到仪仗队驻地,同官兵们一起欢度新春佳节。 领袖与士兵同庆,将军与士兵同乐。此时此刻,仪仗兵们在训练场上的汗水、泪水化作幸福的笑容。
在新中国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三军仪仗队的发展无不与国家的强大和繁荣紧密相连。除完成正常的仪仗司礼任务外,他们还多次担负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
【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21日,中国三军仪仗队在北京的首都机场,迎接历史上第一位踏上中国土地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这次中美会晤堪称世界外交史上的里程碑。不知为何,尼克松的专机姗姗来迟。
(前任队长周建恒:那天,气候比较寒冷,是北京市一场大雪后,当时我们的战士在这站了四十分钟,我作为队长,我就得看一看,看一看战士怎么样,战士站了以后就浑身有点发颤,但是战士的表情很好。按照总理的指示不卑不亢,不冷不热。当时就定了,仪仗队要加大阵容,也就是说仪仗队由过去的接各国总统的152人扩建成371人。这是中国历史上仪仗队执行任务最大的一次阵容。)
【尼克松和夫人走下舷梯 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 军乐队奏两国国歌 尼克松在周恩来陪同下检阅三军仪仗队】 当尼克松总统走出机舱时,他看到的是一个他从未遇到的特殊的欢迎仪式。由于当时两国没有外交关系,机场上没有红地毯,也没有欢迎的群众,但庞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军仪仗队向他瞩目行礼。
尼克松曾踏上过许多国家的红地毯,检阅过不同肤色、不同装束、不同阵容的三军仪仗队。对中国的这支仪仗队,他在回忆录中是这样描写的:“中国仪仗队是我看到的最出色的一个……当我沿着长长的队列走去的时候,每个士兵在我经过时慢慢转动他的头,在密集的行列中产生一种几乎使人认为行动受催眠影响的感觉。”
【英国女王访华】 1986年北京的金秋时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第一次亲眼目睹了中国的仪仗队,她连声称赞“OK!中国军人,举世无双!”
女王破例向中国有关部门提出,希望能有一名中国仪仗兵随她中国之行。 他就是当年被选中的仪仗兵解绿江。十多年过去了,解绿江已经是中国某座小城里的一名普通工人,回想起当年他显得很平静。
(解绿江:伊丽莎白在上海访问完了以后她要举行一个答谢宴会,邀请当时国家主席李先念和上海市委的一些主要领导,英国皇家仪仗队在船上进行军乐表演,当时英国女王就在我身边可是作为我来讲,今天回想起来,确实是连英国女王当时长什么样我都没看到。领导人上船以后,当时整个浮码头只有我一个人了,孤零零的一个人,站在这里手持钢枪执行任务。一直到晚上八点多,宴会才结束,这个时候,我已经在船上站立了已经是将近七个小时了,这个时候好多记者,中外记者,就主动跑过来。为我拍照,这个时候,我还是像雕塑一样,站到那儿一动不动。)
当这位仪仗兵,在这条豪华的游轮上出色完成了陪同女王的礼宾任务后,中国外交部为他请功,三军仪仗队的答复是:这样的士兵我们有许多。
1997年7月1日,三军仪仗队在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又担负起一个特殊而神圣的使命。 (大队长程志强:1997年7月1日,我带领全队官兵赴香港,进行政权交接仪式。我们在香港期间,由于两家多次的合练,我们在合练当中,英国的仪仗队说,按他们的动作程序做,我方坚持我们的动作程序。结果我们双方一较量,他对我们编排的动作程序非常感兴趣,也觉得非常认可。)
(香港回归升旗手朱涛: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歌是46秒,为了能在46秒以内把国旗升到旗杆顶端,我练了整整5千次,没有一次误差。合练时,我们和英方协商好,米字旗降下以后,给我们空3秒的时间,也就是说,英方必须在距7月1日0时0分3秒时,把旗降下来。而在关键的时候,英方却提前12秒把旗降下来了,我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英国的国歌奏完,却迟迟不见我们的国歌响起,我的脑子变得一片空白,等我们的国歌一响,我的感觉马上找到了。那12秒钟的时间,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世纪。)
(大队长程志强:这根“权仗”在香港回归正式交接仪式之前,英国仪仗队的教官温斯中校作为礼品赠给我的。他在上边打上了字“赠程志强、香港1997”,它是香港回归的见证。)
【阅兵村 仪仗队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共举行了13次国庆阅兵。1952年以后的历次阅兵,三军仪仗队都作为第一方队走在阅兵部队的最前列。
建国五十周年的大典,是中国在20世纪最后一次大阅兵,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阅兵。作为陆海空三军的先导,仪仗队组成的方队第一个通过天安门广场。为了迈好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仪仗队员们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艰辛。
【阅兵村 仪仗队训练现场纪录】
【国庆五十周年阅兵】 三军仪仗队高擎着“八一”军旗,迈出了中国五十年国庆大阅兵的第一步。这一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五十年历程,迈向新世纪的一步;这一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跨过72年征程,走向更加辉煌的一步。
【字幕:48年来,中国三军仪仗队先后万无一失地完成了两千多次仪仗司礼任务。 1992年3月,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军旅标兵”荣誉称号。】
“国威、军威看仪仗”,这就是中国人民对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的最高奖赏。
监 制 吕 志 陈学政 制片人 王丕喜 策 划 李洪学 编 导 渠陆军 刘树人 撰 稿 李西岳 陈 辉 摄 像 渠陆军
修伯明 蔡开发 刘宗奇 音 乐 郑建国 制 片 王志善 宋如意 邢 智 杨 斌 制片主任 李洪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