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0年09月25日 星期一

Media999 ad



中新专著>文化篇>学府书店

北京国子监



  北京的国子监营建于元成宗大德10年(公元1306年)。明初建都南京,在南京鸡鸣山下建国子监,北京的国子监改为北平郡学;至永乐时迁都北京,又改北平郡学为国子监,形成南北两监并存。到了清代,废南监,北京国子监就成了清代唯一的最高学府了。

  北京国子监设在东城安定门内成贤街路北,建筑宏伟,富丽堂皇,房舍达数百间。主要建筑有集贤门、太学门、琉璃坊、辟雍泮水、彝伦堂及四厅(典簿、绳愆、典籍、博士)、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还有御书楼和敬一亭。监外附近设有学生宿舍“齐号”数百间。所设的职教诸官有祭酒、司业、监承、博士、助教等。皇帝有时还亲自到国子监去讲学或视察,称为“临雍”或“视学”。据史料载,明代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在监的学生达到13000多人。此外还有“外番”(外国)留学生,如高丽(今朝鲜)、琉球(今日本)、暹罗(今泰国)、交趾(今越南)和俄罗斯等国家都派来过留学生。由此可见,当时的北京国子监规模之大,学生之多,颇为可观。

  国子监作为古代的最高学府,在社会上是极受人尊重的。成贤街的两端,立有用汉满两种文字刻的石碑:“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意即除皇帝外,任何人都只能步行而过。

  作为封建社会的高等教育,自然以孔子为鼻祖,以儒教为宗旨,所以在国子监东侧建有规模相当的孔庙,与国子监连为一体,形成“左庙右学”的传统规格。国子监为封建王朝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国子监还树立有清代进士题名碑,从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丙戌科至道光十三年(公元1832年)癸已补行正科,就有进士19400多名,固然平均起来每年只不过100多名,但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也是最重要的荣誉了。因此,读书人怎样不趋之若鹜?曾有一位名叫黄章的儒生,快40岁了,还只是一个博士弟子,60多岁才进入太学。康熙年间一次考试时,他已到了百岁之年,大概是感于宿愿未偿而又壮心不已,便让他的曾孙提着灯笼,并在灯笼上写上“百岁观场”四个大字,颤颤巍巍地来到国子监。这样可笑的事情在当时是被当作佳话来颂扬的。

  国子监除了它的宏伟壮丽的建筑外,重要的文物是它的藏书和石刻碑文。它所藏的书很多,最珍贵的是历代御制版本,有的是稀世典籍。这里保存的石刻也很多,其中最珍贵的是石刻13经。中国历代曾有多次大规模的刻经,但不齐全,而且因年代久远,造成诸多失散以至湮没,唯有这里清代石刻十三经尚完整无缺。它由江苏金坛贡生蒋衡用12年的时间楷书写成,又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起,用4年时间刻成,所以又称“乾隆石经”,共有刻碑189块,约63万字。

  北京国子监的一部分房舍,五十年代经过修善后,成立了“首都图书馆”,原国子监藏书及文物皆妥为保存,那幽雅静谧的环境是读书的理想场所。(1980年)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