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0年11月13日 星期一

Media999 ad



中新专著>美食篇>糕点小吃

从“驴打滚”说到北京小吃



  林海音女士的《城南旧事》一书中描写着,那一队队的骆驼,那夕阳斜照的紫禁城楼,那灰暗的小胡同,尤其那推着小车沿街叫卖的“驴打滚”……。

  记得当年曾经住过的西单甘石桥,大门对面就摆着卖“驴打滚”的食摊,花上几分钱便可果腹。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小吃,又叫“豆面糕”。是以黄米面和黄豆面为原料,将熟黄米面团放在熟豆面上揉匀,裹上豆馅,然后摊平,撒上芝麻、白糖、水糖渣和桂花拌成芝麻糖,再在铺着熟黄豆面的案板上一滚就成;闻着香味扑鼻,吃起来柔软而有劲,甜中又带有芝麻香味。不光是孩童爱吃,许多成年人也常在摊边吃上一盘。

  和“驴打滚”差不多的“艾窝窝”,是用糯米蒸熟后包上核桃仁、芝麻、瓜子仁、青梅、金糕及白糖、冰糖渣、糖桂,合成的馅做成,形似元霄,但凉食。表面沾有熟米粉,如挂白霜,吃时粘软柔韧,馅松散而香甜。京师竹枝词描写它:“白粘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此物历史悠久,元人称为“不落夹”。明万历间内监刘若愚所著《酌中志》说:“以糯米饭夹芝麻糖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北京的芝麻酱烧饼亦是大众化食品,最受市民欢迎。烧饼古称煎饼、胡饼。东汉刘岐《三辅决录》载:“赵岐避难于市中贩胡饼。”宋梦元老《东京梦华录》说:“胡饼店即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锅、髓饼、新样、满麻。每案用三、五人擀剂卓花入炉,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北京芝麻酱烤烧饼,一面带有芝麻仁,皮焦脆,内柔软,香味浓厚,里面层次分明,一般有十五、六层。刚出炉时趁热夹上“焦圈”或是酱肉吃,真是适口充肠,其味无穷。

  所谓“焦圈”,俗称“手镯”,乃自清宫传出。御膳房专做此物的孙德山,传给了升源斋烧饼铺的邬殿元,流入民间。这是用面和上明矾、碱面及盐做成圈状经油炸而成,形似手镯,食时酥焦香脆,即便放上七八日后亦不失其脆性。另有一种名敬子麻花,亦用油炸,但带有芝麻及糖桂花,形如四个椭圆形的花环束在一起,质地酥脆香甜中带有桂花味。此物古称“寒具”、“环饼”。苏东坡曾有诗赞之:“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北京的油炸小吃尚有薄脆、糖泡、脆麻花、密麻花、炸三角、炸回头、炸荷包等。其中马蹄烧饼中间空心,夹肉末吃最适宜。传说慈禧太后一夜梦食烧饼,早点时正好进肉末、马蹄烧饼。慈禧说是给圆了梦,重赏了做烧饼的厨师。后来北海漪澜堂专售肉末烧饼。

  北京的小窝头也是与慈禧有关的。据传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去西安,沿途以窝窝头充饥,觉得食之甘美,回銮后索此物,御膳房只好以玉米面、黄豆面加白糖做成小窝头供应。北海漪澜堂的芸豆卷、豌豆黄、千层糕亦源自清宫。千层糕制作精细、色彩绚丽、吃之松软而有弹性,甜中带香,每块糕有82层,层次清晰可数。

  当年西单曲园饭店的银丝卷亦是一绝,齐白石老人当年常派人去买。它形似花卷,但在面皮中间包藏制成的面条。面条经抻拉九次制出,成为511根细丝。故吃起来柔和松软、油润香甜。另外,如有200多年历史的一窝丝清油饼,也是用这种方法制出面丝,刷上香油,盘成饼状,烙制而成;不过制时须再抻两次,制成面丝2048根。它又名“盘香饼”。

  北京人还喜欢喝豆汁,当年和平门南新华街有“豆汁张”,东安市场有“豆汁何”。豆汁色灰绿、汁浓醇、味酸而微甜,喝时与辣咸菜同食,既酸而辣且烫,别有风味。

  “炒疙塔”也是北京风味小吃以穆家寨的名声最著。其创始人为和平门外“广福居”之穆氏母女,人称之为穆桂英。久之,“广福居”遂改为“穆家寨。”以后,前门外“恩元居”亦仿之。“炒疙瘩”是以黄豆大小的面疙瘩,煮后再和牛肉末、清菜加麻油炒。颜色青、黄相间,淡雅美观,吃来绵软有劲,滋味香醇。

  “豌豆粥”也是别处很难喝到的,它数西单的“豌豆赵”做得最好。一碗稀粥加上红糖,一经搅拌,越搅越稠,可使筷子插粥中不倒。原料须用张家口产的褐色花豌豆,煮后颜色褐红,豆烂而不碎,粥稀而不汤,沙甜糊口,香味醇厚。

  有人认为,奶制品的小吃是近代西方人带来的,其实并不尽然,如北京的奶酪,历史亦颇久远。它是用牛、羊奶制成的半凝固食品,乳白滑腻,入口即化,香甜爽口,富于营养。奶酪古称醍醐、乳酪、羊酪等。唐皮日休诗中曾有“雕胡饭熟醍醐软,不是高人不合尝”之句。《红楼梦》十九回中贾妃赐给宝玉的“糖蒸酥酪”亦是此物。曾有人赞它说:“饥者甘食、渴者甘饮,内以养寿,外以养神”,奶酪以东安市场内之丰盛公名声最著。

  以小吃出名的尚有“馄饨侯”、“爆肚满”、“年糕刘”、“馅饼周”以及“都一处”之炸三角、后门桥合义斋之灌肠、鲜鱼口会仙居之炒肝等等。

  北京历经四朝建都,博采四方小吃之精华,兼收各族小吃之风味,遂样多味美。乾隆时诗人杨米人《都门竹枝诗》对此记载甚详:“日斜戏散归何处,宴乐居和六和居。三大钱儿买甜花,切糕鬼腿(油条)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聒耳多,吊炉烧饼艾窝窝。父子火烧刚买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桂粉好汤团。爆肚油肝香灌肠,木樨黄菜片儿汤。”可见早年北京小吃之盛。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