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0年11月30日 星期四

Media999 ad



中新专著>文化篇>戏曲影视

“票友”与“票房”



  四十年代,北京西单商场楼上有一家“票房”,名叫“桃李园”,它是当年北京的票友经常“消遣”的场所;梅派青衣梁忆梅和现任中国京剧院琴师的黄金陆,过去都是这家票房的常客。

  “票友”这个名称究竟怎样来的,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清朝雍正年间,清兵与中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的回族作战,为了鼓舞士气,在军营中编写了太平鼓词,命八旗子弟在军内传唱,并奖之以“龙票”,遂称演唱太平鼓词的这批八旗子弟为“票友”。因八旗子弟演唱均属尽义务,不另讨报酬,后来就把一些业余唱京剧(不拿酬劳)的人,称之为“票友”。

  另一种说法是:清代道光年间,朝庭为了防止旗籍士兵进民间戏园看戏,专设一种只唱太平鼓词一类的娱乐场所,凡旗籍士兵均发给免费入场票券一张。久立,在这批旗籍士兵中出现了一些业余戏曲爱好者,人们遂称其为“票友”。供“票友”演唱活动的场所,名为“票房”。“票房”是随着京剧业余爱好者的增多而出现的。清光绪年间,随着京剧的广泛流传,“票房”也随之增多。当时北京四城均有“票房”,例如西城的“松筠庵票房”,地安门大街的“南月牙票房”等。其中历史最久、名声最著者,当数同治末年创立的“翠峰庵票房”。这家“票房”座落在西直门内盘儿胡同,原址是个尼庵,故名。

  “票房”不仅是京剧业余爱好者的团体,同时又是研究京剧艺术,培育京剧演员的团体。因为票友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于剧情、唱腔、戏词的研究往往要高于一般艺人,不少京剧的著名演员都是“票友”出身的。例如:京剧形成时期的须生张二奎、卢胜奎,花脸庆春圃,丑角刘赶三;同治、光绪年间唱须生的孙菊仙、许荫棠、汪笑侬、刘鸿声,唱小生的德琚如,花脸黄润甫、何桂仙、金秀山、郎德山,旦角孙春山、常子和,老旦龚云甫等,均为票友出身。

  演员由业余转为专业的,称为“票友下海”。辛亥以后,票友下海的著名演员则有:时慧宝、金仲仁、言菊朋、郝寿臣、奚啸伯、管绍华、张稔年、李香匀、藏岚光、裴效莲等。

  可以说“票友”,“票房”的出现,对京剧艺术的发展,是起了推助作用的。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