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1年04月20日 星期五

中新网广告



中新专著>文化篇>学府书店

戏剧学校旧事



  李和曾、李世济等这次来港演出,备受好评。李和曾是前“北平戏剧学校”的学员,是“和”字辈的,同王和霖同科。当年戏剧学校旧事颇有可忆者。

  北京在过去培养京剧演员,只有“科班”,没有学校,如早期的喜连成(后改名富连成),以及尚小云办的荣春社;教授方法也都是老式的,而且出科成为名角,要有相当长的时期,所以有“三年出个状元,三年出不了个戏子”的谚语。在二十年代末,程砚秋和焦菊隐等,筹建了一所戏剧学校,想用较新式的教育方式来培养京剧演员,这就是“北平戏剧学校”,还请了陈墨香、齐如山等人为教习。其实说是新式教育,可在教法上仍同科班差不了多少,只是增加了一些新式文化课;另外除招男学员之外,还招一些女学员。不过这是北京历史上正式以“学校”为名培养京剧演员的园地,其承先启后之意义是不容低估的。而且老科班师傅教戏,常常用的的办法。戏剧学校对这种陋规,基本上革除了,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戏剧学校一共办了五期,按字排是“德、和、金、玉、永”,成绩不错,在这五科中,生、旦、净、末、丑都出了不少名角。“德”字辈中,当年知名的有傅德威、宋德珠;宋德珠轿工好,那时是很出名的“刀马旦”,和李世芳、毛世来等被誉之为“四小名旦”。“和”字辈有王和霖、李和曾等;王和霖唱做极像马连良,故有“小马连良”之称。“金”字辈则有武生王金璐,以及沈金波等。“玉”字辈女演员出名的极多,如李玉茹、李玉芝、侯玉兰、白玉薇等,当年有戏校“四块玉”之名。“永”字辈中有一青衣陈永玲,也很不错。也有原来是戏校的学员,中途因故离开,后来又成为红角的,那就是吴素秋;其《人面桃花》一剧,唱、念、做工都是不可多得的。


滚动新闻-新闻大观-中新图片-中新财经-中新专稿-图文专稿-中新影视-中新出版-中新电讯-中新专著-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