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1年04月20日 星期五

中新网广告



中新专著>文化篇>文苑逸趣

俞家四代人



  在友人处见到俞平伯先生寄来的一张照片,俞先生是侧面背影,正在仔细观看手里捧着的一本书,书的扉页上五个隶书大字,清晰可见,《曲园课孙草》。照片后面题了几个字:“此照联接寒舍四代人”。老夫子欢乐之情,从照片和题字中是可以看出的。

  怎么说一张照片,联接四代人呢?原来,《曲园课孙草》是曲园老人特地为孙子编写的一本学习八股文的教材,如今拿在平伯先生手中拍了张照片。平伯先生是曲园老人的曾孙,曾祖父写的书,曾孙拿着拍照,不正好是“四代人”吗?

  社会上往往误认为俞平伯先生是曲园老人的孙子,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曲园老人俞樾的儿子去世早,未及得中功名,社会上都不晓得。曲园老人抱孙儿当儿子,从小就着意培养,那就是俞平伯先生的父亲俞陛云(字陆青)。

  三十年代初期,林语堂办的,《人世间》杂志,每期扉页,都用米色道林纸印一大张学人的照片;笔者曾从中见过徐志摩、朱湘、黄序隐、周作人、丰子恺等人的照片,也曾见过曲园老人拄着龙头杖、拉着曾孙拍的照片。俞平伯先生当年曾把这张照片大量翻印送人。照片的背景是有方格子窗棂的房间,这就是苏州马医科巷的春在堂老屋,也就是李鸿章题匾的“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后面便是海内外闻名的“曲园”。曲园虽小,但名气不小,所谓“诸子峰经评议两,吴门浙水寓房庐三”,当时中国与日本两国的学术界,谁不知道身兼苏州“紫阳”,杭州“诂经”两处书院山长(相当院长兼主讲教授)的大学者俞樾——曲园老人呢!直到今天,他写的《枫桥夜泊》碑的拓片,还常常被游人买了带到海外,作为高雅的礼品赠送亲友。

  曲园老人当年有三个住处,即苏州马医科巷曲园春在堂,杭州西冷桥下俞楼,栖霞岭下右台仙馆,其中以曲园为主要寓所,因而老人培养孙儿,培养曾孙,都是在苏州。所以陛云先生的青年时代,平伯先生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都是在苏州渡过的。

  戊戌那一年,即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俞陛云先生晋京会试,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即中了俗话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郎”的探花。之后,即入翰林院,授编修,从此陛云先生就住在北京,后来在东城老君堂胡同买了房子,院中有老槐树,这就是俞平伯先生在二三十年代写文章时,常常说的“古槐书屋”。俞陛云先生在翰林院作编修,是冷宫,但在清代这是重要的进身之阶,几年中放两次主考,到外省取中一批举子作门生,就在官场中有了势力。编修如外放,一般是道员,弄得好,很快升臬台、藩台、署抚台,就是封疆大吏了。陛云先生1902年放了一任四川副主考,写了一本《入蜀驿程记》,是仿宋人行记的写法,记由京入蜀的行程的。之后没几年,辛亥革命爆发,陛云先生就一直住在北京,直到五十年代才去世,享年83岁。

  陛云先生是著名的词人,他的词集有《乐静词》,叶遐庵编的《箧中词》,亦收有他许多词作。他的词,格调是花间正宗,举一首《浣溪沙》,可见一斑:风皱柔怀水不如,碧城消息近来疏,嫩凉人意倦妆梳。锦帷明灯鸯鸳梦,文梁斜日燕窥书,梦腾浑不信当初。

  可以看出,从字句到意境,都是婉约一派的。

  陛云先生少年时,曲园老人特地为他编了《曲园课孙草》一书来教他制艺。到了陛云先生老年,又因为教孙儿、孙女学旧诗,编写了《诗境浅说》甲编、乙编两种;甲编讲五七言律诗,乙编讲五七言绝句。章式之老先生在序言中说,读到《诗境浅说》,很自然地想到当年的《曲园课孙草》,真是斯文一脉,累代相传。不但未坠家风,更重要的是几代人都在学术上有很大贡献,那为继承和发扬民族的文化作出了贡献,这是很不容易的。

  (1986年)


滚动新闻-新闻大观-中新图片-中新财经-中新专稿-图文专稿-中新影视-中新出版-中新电讯-中新专著-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