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1年10月09日 星期二

中新网广告



中新专著>民俗篇>时令

立冬的联想



  西风萧瑟,落叶纷纷。《清异录》载:“唐制,立冬日进千重袜,其法用罗帛十余层,锦夹络子。”一到立冬,要穿“千重袜”,实在不胜其烦,岂唐朝人特有耐心?至于《中华古今注》里面说:“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宫披袄子。”却令人大感兴趣。我们的“袄子”都是自已花钱买的,除去父母外,没有人“赐”给我们“袄子”。总之,立冬这个日子,不是平凡的日子。古代之立冬如斯,近代的立冬呢?

  笔者在京华几经寒暑,今天回想起来,那古老的北京,每年到了冬天,给人的印象是一片萧条冰冷的气象。

  “煤”只这一项,就引出各式各样的事情:天冷了,贫苦的人们无钱买煤,就去街上垃圾堆捡煤核儿,其中大多是派小孩去捡;一手执篮筐,一手执铁棍、铁钩,蹲着敲打别人倾倒的残煤炉烬,把外层灰敲去,取其尚未烧透的核心放入篮筐中,这是其一。还有,煤气熏人。三四十年前,住户大多使用煤球炉子,经济条件好的才用带烟筒的“洋炉子”。因此,煤气这个摸不着看不见的老虎,每年冬季吞噬了多少老百姓的生命!再一个“煤”事,每到冬天,正是煤铺老板发财的机会。煤球几天一涨,这还不算,涨了价还往煤里泼水搀土,煤球是湿的冻的,硬煤烟煤是带着冰块的;煤铺老板狠矣哉!由于天冷,社会上无家可归者、不得温饱者就多了,于是应运而生的是一些所谓“慈善家”大发“善心”,开辟粥厂、暖厂,开办乞丐收容所。粥厂每天早晨放粥一次。天还不亮,穷人们就在粥厂门外排成一字长蛇陈,腋下夹着碗或锅前来打粥;打了粥赶紧回家和家里人分着吃。暖厂每天傍晚收容贫民,管一顿粥;无家可归者可在稻草上睡它一夜,次日早晨一律请出。按说,施粥留宿,收容乞丐应该是好事,可是社会上人却异口同声说某某“慈善家”是“善是”,是靠办“慈善”而募捐,而买房、置地起家的。

  此外,还有应时的卖冻疮药的。晚上胡同里不时出现“冻手,冻脚,贴上,就好!”的叫卖声,手脚冻裂化脓出血的人们还得破费点钱买冻疮药。再有,黄色车夫白天没挣够钱,晚上还得拉晚;把破棉袄往乘客腿上一围,抄起车把,鼓起余勇,希图再挣几个钱去买棒子面。

  那年月“立冬”只是给老百姓带来痛苦和灾难,偶尔几声“罗卜赛梨咧!辣了换咧!”“大柿子涩了换咧”!倍增寒冬的萧瑟。


滚动新闻-新闻大观-中新图片-中新财经-中新专稿-图文专稿-中新影视-中新出版-中新电讯-中新专著-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