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 页 新闻大观 国 际 财 经 体 育 文 娱 台 湾 华 人 科 教 图 片 出 版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科教时评:院士“缩招”彰显的意义

2002年12月24日 16:21

  中国工程院明年将增选院士,但名额大大少于往年,不超过70名;对年龄也作出了更严的限制,原则上不超过70岁。有关负责人介绍,减少增选名额和降低候选人年龄是为了保证院士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改变目前院士年龄结构偏高的局面。据报道,2003年院士增选将首次试行候选人答辩制。此外,为了接受社会监督,候选人名单将登报、上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现有院士611人。以往的几次增选,因增加幅度不断上升,以致引起人们的忧虑。至于说在增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和院士应有素质不相称的不正之风,更有些让人为之侧目。这一次,中国工程院出台的2003年度院士增选办法,首先从名额和年龄方面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可以说开风气之先。

  针对减少增选名额一事,我们不妨用“缩招”这样一个词语,和时下大红大紫的“扩招”流行病相对照,借此显示中国工程院在增选院士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上展示出来的新姿态:

  其一,院士“缩招”,可以使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数量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不至于出现院士贬值的尴尬局面。近年来,我们的学位、职称之所以出现大滑坡,和某些主管部门不负责任的求大心理有着直接关系。仿佛只有人数众多,才能显示自己的气派,实在是个莫大的误区。由于院士属于终身荣誉,换句话说,只要他不违反院士条例规定或者不去世的话,将永远享受院士待遇。院士的自然退出率大大低于进入率,难免造成院士的绝对拥有量呈绝对上升的趋势。有鉴于此,如果不抬高院士的门槛,严格控制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进入中国工程院大门的院士数量,恐怕会造成“院士满街走”的泛滥局面。到那时,倘若院士头衔贬值,再想使其含金量回升到当初的水平,谈何容易?

  其二,院士“缩招”,也是对不正之风说“不”的最好武器。由于院士增选是按正常的程序进行,加之增选数量可观,等于给一些急于拥有院士头衔者以人为的“天时地利”。不久前,中国工程院许嘉璐院长坦言上次增选院士过程中出现的舞弊现象,虽未点名批评,却也暴露出无节制的扩招负面影响不小。院士“缩招”,无形中加大了竞选的激烈程度。这样的竞选激烈程度越高,越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不正之风“病菌”的侵扰。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缩招”,对其它行业也有启示。要避免学历、职称贬值,首先得将过多过滥当作大忌。只有“缩招”,才能让有限的名额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要时,甚至可以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哪怕空手而归,也不为达目的降低标准。当然,增选院士远不至于出现觅不到“千里马”的窘境。如此说来,“缩招”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但试无妨。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刘海明


 
编辑:李艳敏
首 页 新闻大观 国 际 财 经 体 育 文 娱 台 湾 华 人 科 教 图 片 出 版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