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神话被打破 “后召回”时代“不能承受之轻”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丰田神话被打破 “后召回”时代“不能承受之轻”
2010年03月29日 10:08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因为频繁地、巨量的召回,丰田似乎已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事件虽然已经发生了两三个月,但媒体似乎依然在穷追不舍,只要丰田一有点风吹草动,大家都乐此不疲地将其挖掘、放大——丰田召回,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虽然过了暴发期,却让很多人染上了“后遗症”。

  丰田后遗症:丰田神话被打破,最坏时代到来?

  很显然,事件从丰田开端,“最受伤”的当然也是这个正值壮年的日本企业。

  丰田从1936年下线第一辆轿车开始,到2008年坐上世界第一大车企的宝座,短短70年时间,丰田白手起家发展成世界汽车巨头,成功经验被世人称道。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就像是一本旷世秘诀,每个车企都将其视为宝典,熟读却始终无法参透。

  可现在,连环的车辆质量问题,使得“精益生产模式”的神话被打破,人们都试图从“宝典”中找出让丰田跌下神坛的错误,全球化、限地限物、成本控制……往日这些让丰田迅速攀上高峰的手段,都成为了影响质量监控的纰漏。除了“神话破灭”,媒体的集体倒戈、消费者的信心流失、巨额的赔偿金额、不断刷新的销量下滑纪录……接连的后遗症都让大病的丰田一蹶不振。

  很显然,丰田从1936年制造第一辆汽车开始,一路高歌,在自身错误和环境阴谋的双重作用下,进入了它有史以来“最坏的时代”。从这个坑里爬出来,丰田需要有绝对的智慧和超旺盛的精力,否则,起伏不断的后遗症,任何一项都足以让它万劫不复。

  消费者后遗症:引发全行业汽车质量信任危机

  说句公道话,丰田绝对不是全球质量最差的车企,福布斯2月份发布了一张“十大召回车企榜单”,丰田排名第六。难怪连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都为丰田“打抱不平”,认为其遭遇了美国政府的“伏击”。

  对于消费者而言,阴谋阳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汽车真的安全吗?连以品质取胜的丰田都出现了质量问题,其他品牌的车真的会比丰田更好吗?

  此次丰田全球召回中,中国只占有很小一部分比重,但却并没有消除中国消费者的疑心:中国制造的丰田车难不成是全球最好的?美国、日本的凯美瑞、汉兰达都有问题,中国的就没问题吗?还是中国的消费者比美国人好忽悠?再扩大点,本土品牌品质本来就不如合资品牌,安全问题上会不会有更多隐患?

  2月份中国市场的销量数据出来,环比降27.2%,3月份的数据虽然还未统计出来,但下滑已经成了定局。这当然跟春节后车市淡季有关系,但不少消费者向本报记者表示,质量和安全隐患也是促使他们暂缓购车计划的原因之一:“这一阵召回事件这么多,厂家肯定会想办法抓质量,等下一批质量好的车辆吧!”年前就想买车的工薪族小王对记者说。

  日本制造后遗症:MADE IN JAPAN下神坛

  丰田事件的后遗症,还危及到了整个日本制造业。不少媒体将日本制造业近年来发生的事故一一翻查出来,称“日本制造已风光不再”。

  附图一是日本几大知名制造业近年来的综合实力排名,可以看到,从2000年以来,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实际经历了一场与整个日本经济不相匹配的增长,这轮增长持续到2005年,而绝大部分的日本制造企业都跌入到“深渊”,尤其是综合性商社。

  尽管分析人士对日本制造业为何没落的缘由各执己见,但很显然的是,作为日本工业和制造业的领头羊,丰田惨遭滑铁卢,给日本制造业的声誉和信任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而且很显然的是,这个后遗症还很难治愈,假如日本企业不加快创新的步伐和提高危机公关的能力,它就会像癌症细胞一样,慢慢从一个器官,扩散至全身。

  其他车企后遗症:危机公关意识增强

  对于其他车企而言,丰田这个昔日的领头羊变成现在全球媒体练飞镖的“靶子”,危机公关成为了各大企业恶补的功课。

  丰田在整个事件当中,从刚开始的漫不经心,到后来道歉的姗姗来迟,直至现在的亡羊补牢,从危机公关的角度来说,失去了挽回损失的最好时机。可以看到,各大车企虽然鲜有主动评论丰田事件的,但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危机公关的培训。

  反应最快的是本田。在丰田召回事件爆发不久,本田也陆续有车型召回。虽然同时期奔驰、雪铁龙、吉普等品牌也有不同程度的召回,但身为同乡的本田,为了避免媒体的口诛笔伐,采取了主动承认的措施。记者今年接到了广汽本田两次主动坦白召回事件的电话,而且都是在记者还未看到新闻的时候。既然人家都已经主动告知事件发展,又称车型不同不涉及中国市场,你要是再追着人家屁股后面穷追猛打,反倒好像媒体失了风度。

  其他车企也纷纷跳出来说“将进一步加强品质管理”。这样看来,这个后遗症倒是件好事,起码起到了个“杀鸡儆猴”的作用。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