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维修潜规则:1万元的故障要花6万(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4S店维修潜规则:1万元的故障要花6万(2)
2010年06月21日 09:3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以次充好真假配件内行难辨

  主要讲述人:向辉某高端品牌4S店备件管理员,从事本工作已经8年。

  “有的部件,如果不看厂家编号,我也认不出来是真是假。”尽管做了这个品牌8年的备件管理员,向辉说,要判断真假配件还是有困难,“这不是谦虚,市场上的副厂件和假冒伪劣零件很泛滥,而且即使是同一车型的同一个原厂配件,因为批次和供应商的不同,也会有不小的差别。有的副厂件做得比真的还真,仅仅看外表和包装,我们都很难区分出来。”

  “我们这个品牌,厂家开始对零部件进行了编号,还比较容易判别真假。但是一些品牌根本就没有这个流程,要区分,只有通过与原车零部件进行细致比对,或者干脆称重量,才能进行判断。”

  配件以次充好,这也是不良维修站“烧客”的一种做法。众所周知,配件有正厂件、副厂件之分,这就像手机里有行货和水货之别一样,业内叫的正厂件,就是指汽车厂家指定配件厂生产的零配件,一般通过厂家指定的渠道销售,例如4S店或指定零配件销售商。这些配件采用了原厂包装,一般在包装上有“某品牌专用”等字样,或者打上了这个厂家的LOGO。而副厂件则一般指汽车厂家指定配件商生产有富余产品,而流通到市场上;或者由正规的零部件厂商生产,但未经过汽车厂家授权销售的配件。一般而言,这类部件都有零部件生产企业自己的企业品牌标识,例如某某牌滤清器等等,他们均供应指定的车型。虽然未得到厂家授权,但是这类部件同样由正规厂家生产,质量有保障。而还有一类配件则是假冒伪劣产品,但是可能被配件经销商扣上“副厂件”的帽子销售,或者干脆直接冒充正厂件。这些假冒配件通常都有原厂LOGO,甚至直接用原厂零部件的包装,有的只从外表看跟原厂件一模一样。内行人都很难辨认清楚,更别说普通消费者能清楚分辨了。

  “汽修厂用副厂件或者假冒配件替代正厂件,那是因为成本低。打个比方说汽车前灯,某紧凑车型的原厂配件400多元,汽修厂用几十元的假冒配件代替正厂件安上去,还是卖400多元,中间的差价就进了自己腰包。”自营汽修厂的冯刚告诉记者:“假冒的零配件给汽车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一般的位置上用了副厂件,可能没有多大问题;然而如果遇到了质量很差的假冒伪劣配件,轻的损坏机器,重的话部分机器报废。好多假配件磨损快、寿命短;密封件不密封、漏油;活塞质量差,造成拉缸、烧机油;尤其刹车系统用了假货,特别容易发生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

  “目前配件的流通渠道很多。即使是厂家控制得很严的4S店,也不排除其在外面拿配件的可能,其中也可能包括副厂件等。”一位在4S店从业多年的配件管理员告诉记者,“一些品牌宣称除了4S站之外,车主无法买到原厂正规配件的宣传也不一定真有其事,其实不少4S店也会销售零部件给非汽车厂家指定的特约维修站。”配件管理员向辉告诉记者,其实最希望严格控制配件流通的是汽车厂家,一是可以保证维修质量,二是可以维持自己的高额利润。“一个雨刮器刮片,从配件生产商出货,可能只需要几元钱,而厂家指定产品,也就是原厂件提供给4S店则是几十元,而4S店卖给消费者,还要赚取20~30%的利润。层层加价,自然导致了配件价格高。”向辉告诉记者,厂家对配件的定价也很有技巧,像机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刹车片等常用配件一般的利润率就较低,而不常使用的部件,例如车身覆盖件等,则利润就会相对较高。而这些部件通常是事故车辆维修所需,一般由保险公司赔付,车主很少去追究。

  而没有汽车生产厂LOGO,但是同样是配件制造厂生产的副厂件价格就相对便宜很多,这让很多车主甚至4S店也喜欢使用。但是如果因为使用副厂件导致车辆质量问题,或者引发维修质量纠纷,汽车厂家则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防忽悠建议

  如果事关安全或者保障车辆正常运行的关键零部件,一定要坚持使用正厂部件,即使出保,也应当优先使用正厂部件,因为正厂部件通过厂家认可,而且汽车制造厂和指定特约维修站为其提供质保。在车辆出保之后,车主则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考虑使用品牌好、信誉好的零部件制造厂生产的替代产品,例如著名零部件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还有大的石化产品供应商提供的机油等。这些配件和养护用品可能比正厂件质量要求还高,但是消费者一定要注意在正规渠道购买。而车主一定要远离假冒伪劣配件,注意比对其与原车拆下来的部件的比对,在4S店和正规的配件供应商处购买配件更有保障,并且记得索要发票。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建宗】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