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我们的评级标准更客观”(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大公国际:“我们的评级标准更客观”(3)

2010年07月19日 15:07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被评美国史上最差CEO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说,“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

  2005年4月以来,雷蒙德·麦克丹尼尔一直担任穆迪董事长兼CEO。金融危机到来之前,他带领穆迪实现了历史性的盈利。然而金融危机毁了这一切。外界指责穆迪给那么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评级为AAA从而误导投资者,他应该是这轮金融海啸的助推者。

  今年4月,美国财经网站评选出美国历史上15大最差CEO,其中麦克丹尼尔赫然在列,网站指责自麦克丹尼尔上任以来,公司便面临诸多负面新闻和外界批评,而更是在这5年来“带领”穆迪的股价下滑了40%。

  6月2日,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CIC)举行“信用评级的可靠性、基于这些评级的投资决定以及金融危机”听证会,麦克丹尼尔出席听证会,与他一起的还有“股神”巴菲特。

  “人品问题”

  也许正是巴菲特的陪伴,让麦克丹尼尔增加了很多“勇气”。在听证会上,他承认穆迪在过去几年中对担保债券凭证以及住房抵押债券的评级“非常令人失望”。公司对这些评级非常不满意,这有损于穆迪的声誉和长期价值。但是,他同时表示,投资者应该将评级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购买、出售或持有的一种建议”。

  听证会后,媒体这样评价他的表现——“既表现了态度万分诚恳,又强调了责任全无”。

  听证会上,巴菲特表示了对穆迪商业模式的支持。穆迪在本轮金融危机中的角色只是跟3亿美国人一样,对房市的预期出现错误。

  然而,事实可能并不那么简单。2008年10月,美国众议院曾就穆迪评级的客观性进行调查和听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穆迪员工提供了这样的证词:“在我看来,我们被蒙了眼罩,而且我们从不质疑客户给我们的信息是否可靠。这些让我们看来要么并不胜任做信用分析工作,要么就是把灵魂卖给了魔鬼,或者说,两者都有一点。”

  而麦克丹尼尔也承认,坚持评级程序的公正性和放松标准以赢得更多业务之间存在冲突。

  “分析师和董事总经理们一直被银行家、证券发行商和投资者拉来扯去,用着各种听上去很可信的理由——这些人的观点可以影响信用评级,有时候改善、有时候要降级。加上公司内部非常重视市场份额以及利润,这确实会对评级质量构成威胁。”2007年一份公司内部培训演讲稿中,麦克丹尼尔如此写道。

  2008年,穆迪承认由于计算机出错,对价值10亿美元、共11只固定收益债券给出了错误评级。在发现该错误后,穆迪也未能及时修正这些评级。

  SEC对穆迪展开调查后发生的事情,也让人们对麦克丹尼尔的人品产生怀疑。

  穆迪3月18日就收到了“韦尔斯通知”(美国监管机构向某公司发出的调查通知书),表明穆迪作为评级机构的营业执照很有可能不保。但这个对穆迪极为不利的消息直到5月7日,才通过Q10季报披露出来。

  就在“韦尔斯通知”到达的当日,麦克丹尼尔就以29美元的价格出售了10万股穆迪的股票。而巴菲特的公司当日售出了67.8万股,在此后的一周内再度出售了30万股。

  5月7日晚间,穆迪通过季报披露其遭到SEC调查、涉嫌在3年前误导投资者。5月10日(消息披露后第一个交易日)穆迪的股价急挫,尽管大盘大涨,但最终穆迪却下跌1.59美元,收盘21.77美元。

  有媒体在这些信息被披露后质疑:在他们出售这些股票时,究竟知不知道“韦尔斯通知”?如果知道,在掌握内幕信息的情况下怎能作出这样的交易?就算如文件中所称,这次出售属于自动交易,为了避嫌难道不该取消吗?

  曾被称为“完美继任者”

  “麦克丹尼尔多年来在穆迪有着成功经历。”穆迪董事会成员亨利·麦克金内尔在麦克丹尼尔接替卢塞福出任董事长兼CEO时表示,“他在发展评级和研究业务的核心部分、在国际业务拓展、在新产品引入、在改善专业操作和协助公司实现创纪录利润方面的成功,让他成为一位完美的继任者。”

  在进入穆迪之前,他的经历鲜与金融有关。他在美国埃默里大学拿到了法学博士学位,此前在科尔盖特大学拿了政治学学士学位。1987年,麦克丹尼尔进入穆迪。在穆迪期间,他担任过各种职务:曾在全球评级与研究部任职;也曾在国际部负责亚洲、欧洲和美洲的业务拓展;还曾负责穆迪在欧洲的全部事务。

  2001年他进入高管层,开始担任穆迪投资者服务部的主席,随后2003年4月,他升至穆迪集团的执行副主席并进入董事会。2004年10月他被任命为CEO,2005年4月起同时担任董事长和CEO。(记者 韩兢)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