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米“掺假门”背后:原产地企业争米源大战(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五常米“掺假门”背后:原产地企业争米源大战(2)

2010年07月27日 14:0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各种版本的消息像风一样飘散开来。“掺假门”所引发的舆论漩涡,会不会将五常整个大米产业都卷入万劫不复之地?

  “到目前为止,通过对全市200家加工企业的排查,我们尚未发现造假现象,但最终结果还得等理化指标的检验报告出来才能知道。”参与大米市场大检查的五常市工商局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

  五常市大米协会会长秦利明用“痛心”二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的确感到痛心,五常从上个世纪30年代就开始种植水稻,几经沉浮,终于在1980年代研制出‘五优稻’系列优质品种,也就是‘稻花香’大米。可以说,从解决温饱到追求口感和健康,能把粮食种到以品牌闯天下的水平,在中国其他地方并不多见。”

  在秦利明看来,尽管“掺假门”事件令五常大米蒙羞,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更多的消费者知道了五常大米的优良品质。

  “米好吃,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假冒,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对五常大米产业进行科学、严谨、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秦利明认为,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的五常大米,一定会熬过这场突如其来的“信用危机”,重新赢回良好的口碑。

  五常米还能卖上价么

  忧心忡忡的稻农

  回忆2009年秋冬的五常大米收购市场行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这从稻农王亚明的语气中便能感受到。

  王亚明家住长乐朝鲜族自治乡,家里拥有3垧(约合3公顷)水稻田,种植稻花香2号水稻,他告诉记者,他女儿住在北京,“去年10月、11月间,五常水稻收购价格的一路疯涨,特别像2009年的北京楼市。”

  王亚明说,当时稻谷一天一个价,甚至一小时内的价格都不一样,五常稻谷价格从入秋的每市斤1.5元、1.7元到1.9元、2元,最后达到2.1元。“农民种地就图秋天卖个好价钱,去年秋天,农民都乐得合不上嘴。也有不高兴的,那是因为卖早了,卖便宜了,越在后面卖,利润越高。”

  据秦利明会长介绍,2009年,五常水稻价格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五常现有稻田180万亩,60万农民种植水稻,人均种植3亩,按照每亩收获约1500斤稻谷,每斤卖2元钱算,2009年,五常农民人均种植水稻的收入可达到约9000元。

  “人均年收入9000元,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五常城区百姓的收入。这么说吧,去年五常农民种一年水稻的收入,相当于黑龙江其他地区农民种水稻两年的收入,你说农民能不乐嘛。”秦利明说。

  经历了“掺假门”事件,今年五常稻农的收入会减少吗?采访期间,面对这样的疑问,记者得到了两个完全相反的答案:A、会减少;B、不会减少。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之所以有不同的答案,是因为五常的大米产业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稻谷收购模式。

  一种模式是,稻农作为散户自行耕种,收获季节等着粮食经纪人(东北农村常称之为“粮贩子”)和大米加工厂上门来收购,稻农在价格方面即主动又被动——主动是因为可以自由买卖,谁出的价高我卖给谁,可以尽量买个好价钱;被动的一面是,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如收购价格偏低等,容易导致最后不得不低价出手。

  还有一种模式是“订单农业”模式,即稻农与大米生产、销售企业签订合同,从种子选种到田间管理,到收割,完全按照规范耕种,秋季的时候,企业按照事先协商的价格收购稻农的水稻。如果收购价低于市场价,生产厂家要补上不足部分,如果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厂家也绝不反悔,这样做的结果是:稻农不会在价格上吃亏。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