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评级新秩序需要“中国版”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国际评级新秩序需要“中国版” (2)

2010年08月20日 21:0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评级体系

  《财经国家周刊》:改革现行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已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国内有多名专家呼吁,要立足中国国情,构建中国特色的信用评级体系,如何从国际视角看待“中国特色”,如此提法能否被国际社会接受?

  江涌:作为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判断一个国家或企业债务信用级别的标准,应该是这个国家或企业是否具有按期偿还到期外债本息的能力,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标准。

  信用评级的结果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与稳定。因此评级机构必须向市场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必须是独立运营的机构,当然还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管。

  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不仅不排斥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反而更强调其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由此而言,我们所说的评级体系应能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财经国家周刊》:我们该如何构建符合中国特色和被国际所认可的信用评级体系?

  吴红: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创新的增多使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下降,信用风险上升的趋势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仅仅依赖市场自身创造的机制也被证明是弊大于利。因此,国家必须将社会信用风险的系统管理纳入国家管理职能范围。

  比如,对信用评级行业的国家监管应该明确统一的监管机构,而监管机构在履行职能时要服从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信用经济和信用评级业的客观发展规律。

  国家要通过制度约束来明确信用评级机构的首要责任是公共责任,避免利益冲突对评级独立性和公正性的干扰,还要培育自主品牌的权威评级机构,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此外,要保障评级机构的独立性。

  中国信用评级形势严峻

  《财经国家周刊》:现行国际信用评级体系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在一些人看来,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是有意在低估中国主权信用评价,你如何看待?

  吴红:现行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实际上就是由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所垄断的评级体系。它们所采取的信用评级标准是美国的标准,而非国际标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在所有的次级贷款MBS债券评级中,给予了大约75%的债券AAA的高等级、10%得到了AA、另外8%得了A、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经三大评级机构评级的金融衍生品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购买,特别是在欧洲发达国家,等于是将系统性风险扩散到了全世界。美国评级模式的弊端还蔓延到国际评级领域,表现为美国一国利益与国际社会整体利益的冲突。

  三大评级机构在主权信用评级和跨国企业的评级中,不是或不完全是从正确揭示信用风险的角度评价其他国家、地区和企业信用风险。

  以中国为例,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占GDP比例高达46.61%,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为2.8%,总债务余额占GDP比例为18%,这些指标充分表明中国的偿债能力远远好于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但三大评级机构给中国主权外债信用评级却是“A1”和“A+”级,远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评级。他们不顾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和外汇实力快速提高的事实,明显低估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进而压低了所有同中国有关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信用级别,增加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融资成本。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