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CPI再创新高引发众议 通货膨胀“狼来了”?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8月CPI再创新高引发众议 通货膨胀“狼来了”? (2)

2010年09月13日 14:0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物价:价格还会继续上涨

  主持人:下半年的物价走势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全年CPI能否保持在3%以下?

  刘煜辉:明年上半年物价变动较大

  八月份达到一个高点以后,相对的物价涨幅会平缓下来。但是由于物价的翘尾因素逐渐消失以后,明年上半年的物价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变动。

  吴庆:价格上涨压力还未完全释放

  CPI在下半年应该是会接近高点了。我的看法和现在的很多观点不同的地方是,即使这个高点出现了,CPI也未必会以很快的速度下降,而可能是在高点处停留一段时间,之后再以较为缓慢的速度下降。原因是,前期我们投放到市场上的大量货币,需要找到出路来释放。而由货币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现在还没有释放完全,它势必要推动CPI上涨,或者资产价格上涨。

  3经济:宏观经济不会失控

  主持人:8月份的工业增加值超出预期,同比增长13.9%,比7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分析人士认为,这个数据说明下半年经济情况有转好的迹象,您们怎么看待这个数据,还有没有可能出现经济的“二次探底”?

  吴庆:经济有所下滑比较肯定

  经济情况有所下滑是肯定的,季度数据已经能反映出这个趋势。但是中间可能个别月份会速度较慢或者持平。8月份数据还未公布,它有可能会与7月份的水平比较接近。

  刘煜辉:经济减速难免但不会失控

  “探底”的说法都是媒体的语言。下滑是难免的,减速是一定的,但是,对于是否会出现失控的这种状态,我认为可能性不大。

  4宏调:保增长重新占据重要地位

  主持人:今年是我国结构调整年。从已经过去的大半年时间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不确定性正在增强,不仅如此,决策层在制定政策时,还需要考虑保增长,以你的观点,调结构和保增长在下半年的政策制定中,哪个更重要一些?

  刘煜辉:应该有在控制通胀下实现快速增长的共识

  毫无疑问,宏观决策者应该有一个共识,就是说未来经济的调控将会遵循的是一个既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也能够控制通胀的这个水平。

  吴庆:靠短期积极财政政策已经不行了

  关键要从体制上解决问题。促进经济的增长,如果还是沿用2008年底我们的政策,靠短期的这种扩张,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能真正解决的,它的副作用会逐渐显示出来。

  政府应该会更强调保增长,那在具体做法上,还应该从体制方面入手。比如改革垄断行业,在一些垄断严重的行业中,要打破它这种垄断,使民间的、国内外的资本都可以对这些行业投资,从而对经济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谢国忠:应该用土地销售收入去补贴工业

  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两个问题,我认为还是由于利息过低土地价过高引起,各个地方政府在竞争工业,因为要创造GDP,所以要用土地销售的收入去补贴工业。现在全国的工业本来就不怎么赚钱,利润率很低,扩张工业就问地方政府要钱要地。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5加息:经济下滑和通胀构成矛盾

  主持人:由于CPI目前出于历史高位,实际利率长期为负,因此,有关加息的传闻也甚嚣尘上,以你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决策层会不会动用加息工具来抑制通胀?

  谢国忠:央行可能会小幅加息

  我认为央行会在未来某个时点加息,但是应是小幅加息。中国的利息目前至少低了3个百分点,也可能是5个百分点,所以要把利息加到一个合适的水平,使它能够稳住。当然,也有可能上调准备金率,但是它也还是一个信号性的作用。

  刘煜辉:暂时不可能出现收缩政策

  在我看来,短时间内可能性都不大。现在经济正在减速和下滑,同时也就需要更高的一个通货膨胀,实现现状稳定。没有进一步的措施,不大可能出现全面收缩的这样一个政策,这样的概率是很小的。

  吴庆:调整准备金率可能性更大

  适当的时候,利率调整是有可能出现的。但是,如果在加息和调整准备金率中比较可能性的话,我认为调整准备金率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加息会有种种顾虑,也就是说,利率调整面临一个两难的问题。从宏观角度来讲,提高利率会抑制某些部门的需求。但同时它会吸引国际的资金流,人民币的升值将有利于吸引外资,对供给有利。

  从微观角度来看,是存在一定的操作困难的。如果想通过调整存款利率以结束负利率,这个需要上调的幅度就很大。而这样大幅度的利率上调,会缩小商业银行的息差,这就要考虑银行是不是承受得住,这一点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委婉地提到了。如果同时上调贷款利率,将使一些已经获得资金的项目所面临的还款压力增大。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