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解读:三人分享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人物解读:三人分享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3)

2010年10月12日 09:4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莫滕森、皮萨里季斯:“失业经济学”从理论到现实的价值

  王慧卿

  如果说戴蒙德在广泛的宏观经济学各领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那么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和皮萨里季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则更体现了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失业问题的重视。

  莫滕森和皮萨里季斯均以劳动经济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两人尤其对摩擦性失业有深入研究。

  早在本轮金融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以前,欧洲就饱受高失业率困扰。危机更加剧了失业问题。今年以来,欧洲平均失业率一直在10%左右徘徊。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11日报道,一份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英国已成为欧洲失业之都,在每8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无人就业的家庭中。这一比例为欧盟内最高。

  金融经济危机还让一直以低失业率为傲的美国也陷入泥淖。2009年5月以来,美国失业率一直高于9.0%,为25年来高失业率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美国是否陷入结构性失业、如何才能有效降低失业率,已成为美国经济学界最热话题之一。

  皮萨里季斯表示,最初致力于研究劳动经济学,正是因为欧洲失业率的上升。他在接受瑞典国家电视台采访时表示:“我知道这一问题将会影响政府的政策,将会有更大的社会意义。如果不采取措施,失业率将可能会进一步升高,而经济学家却难以提出有效的理论应对这一现象。所以,我们致力于开发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和美国都同时存在职位空缺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例如,2000年美国失业率是4%,而工作岗位空缺率也达到4%。为什么同时存在空缺和失业?失业中的人为何不能刚好填补职位空缺?

  戴蒙德、莫滕森和皮萨里季斯的工作正是建立起了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这个问题。对于失业问题的研究,一大突破就是不再单纯讨论失业本身,而是从招聘、解雇、辞职、职位空缺和寻找工作等各个环节来理解失业这个宏观经济后果。在劳动力市场,不但工作者寻找工作,企业也在寻找适合的人,这就需要两者之间进行匹配。

  戴蒙德建立了“搜寻—匹配”的基本模型,而莫滕森和皮萨里季斯则在这个框架基础上继续演绎,建立了统一的模型来分析这一问题。

  莫滕森和皮萨里季斯1994年共同发表了题为《失业理论中的就业创造和毁灭》的论文。这是近20年以来经济学领域最为重要、最优秀的论文之一。这一论文正是建立在戴蒙德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之上。

  这些研究成果不但具有理论价值,对现实中的宏观经济政策更有重大指导意义。“失业者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将要付出很多努力,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政策完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考虑采取何种政策确保这些失业者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他们自己也能利用各种措施来实现这一目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应对失业率。”在接受瑞典国家电视台采访时,莫滕森表示。

  皮萨里季斯认为,上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而他们的理论一直在跟进时代。“我们应该做的是确保失业率较高的情况不要持续太长时间。”“应该研究如何更好地提高劳动力大军的整体工作技能。”

  生于1939年2月的莫滕森,自1965年以来一直任职于美国西北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是劳动经济学。莫滕森最知名之处是他在摩擦性失业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工作。从这一成果出发,他进一步研究了劳工移动率和再安置等问题。莫滕森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维拉马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0年成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9年成为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员。

  皮萨里季斯1948年出生于塞浦路斯。1974年开始定居英国,拥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目前他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同时还是英国科学院院士。他的代表作是《失业均衡理论》,至今被看作是失业经济学领域的标准教科书。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