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狂潮席卷全球 二次探底风险犹存(5)——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货币狂潮席卷全球 二次探底风险犹存(5)

2010年10月27日 08:1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汇率难解“再平衡”

  □社科院金融所所长 王国刚

  为了实现所谓的全球经济再平衡,一些发达国家再次提出了汇率问题,认为引致发展中国家贸易顺差的一个主要成因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汇率严重低估,从而使发达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应有的竞争力。美国甚至有人提出,要对操纵汇率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制裁。此类说辞每隔一阵就成为国际经济中的一个热点,多年来不绝于耳。汇率机制真的是缓解全球经济失衡的灵丹妙药吗?

  首先,在1971年之后,美国持续发生贸易逆差,这段时间正好是美元持续走低的过程。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名义GDP从1971年底的11517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底的142003亿美元(增长了11.33倍),实际GDP总额从1971年底的7238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底的99279亿美元(增长了12.72倍)。如按照汇率理论的说法,在汇价走低条件下,应当发生出口增加和贸易顺差;另一方面,在贸易逆差严重发生的条件下,国内经济增长应当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发生负增长,但美国的实践对此都没有做出验证。可见,美国实践已经打破了汇率理论的“定律”。

  其次,在1985年广场协议之前日元兑美元的比率就升值(1970年为360:1,1984年已升值到231.01:1),在15年内日本的对外贸易有5年逆差、10年顺差,但在1985年签订了广场协议以后,尽管日元大幅升值,从1985年的257.68:1升值到2009年的93.72:1,但日本的对外贸易却连续15年没有发生过逆差,同时,顺差额也有扩大的走势。显然,日本从1970年以来的30年实践也没有证明汇率机制在国际贸易中的神奇作用。

  最后,在1994年汇率改革之前,人民币兑美元的比值基本处于贬值走势(从1980年的1.4984:1降低到1994年的8.62:1),但在这15年间,中国的对外贸易有9年处于逆差状态,只有6年为顺差,并且逆差总额明显大于顺差总额。2005年7月,中国迈开了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后,人民币兑美元的比值快速上升(从2004年底的8.28:1升值到2009年底的6.83:1,升幅高达17.5%),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却大幅增加,从2004年的320.9亿美元,增加到2005-2009年间的1020亿美元、1774.8亿美元、2618.3亿美元、2918.3亿美元和1960.6亿美元,展示出了与日本汇价变动和贸易差额相似的走势,即汇率升值,贸易顺差增大。

  可以发现一个与汇率理论相悖的实践走势:按照汇率理论定律,汇价贬值则出口增加、贸易顺差容易发生,但美国的实践却是汇价贬值、贸易逆差大规模发生;另一方面,汇率理论强调,汇价升值则出口额减少、贸易逆差容易发生,但日本和中国的实践却是汇价升值、出口增加、顺差增大。如果理论屡屡不能得到实践的验证,该理论的可信程度就将大打折扣,以此为根据制定政策的可行性更是值得怀疑。

  事实上,汇率只是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因素,并非唯一因素,更不是根本性机制。分工协作、比较成本、要素禀赋、差异产品、市场竞争力、资本的国际间转移、技术创新乃至产品创新、相关国家和地区间的产品供求关系等等,也对具体国别(或地区)间的国际贸易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这一系列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不是一个汇率机制所能替代的。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发达国家将中低层次的产品生产(从而对应的技术等资源)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由此,引致的国际贸易非平衡格局也不是简单运用汇率机制就能改变的。且不说早年的所谓金本位制未能有效解决国际贸易的非平衡走势,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没有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如今将“全球经济再平衡”寄托于汇率机制的调整,其效应依然将是一场痴人说梦。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