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时代 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热销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加息时代 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热销

2010年11月03日 09:23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加息如一阵风拂过,很多市民已经开始纷纷出招应对,即时调整自己的理财计划。央行加息对理财产品影响如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加息幅度小,目前除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超过通胀率之外,其他期限存款利率仍处于实际负利率水平,存款总体来讲对居民的吸引力不大,预计储蓄活期化将继续推进。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虽然会有所增加,但是许多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也将水涨船高。

  短期理财产品热销

  加息“靴子”刚刚落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应声上涨。

  近日,工行一款短期10天理财产品热销,预期年化收益达2.6%,可达7倍活期收益,较此前银行发行的短期产品收益明显提高。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以来银行一直热衷短期理财产品,尤其是通胀压力加大,加息预期强烈,市民更关注资产流动性,因此短期理财产品受到热捧,而年末银行资金流动性吃紧,于是借提高短期理财产品收益来吸收更多存款,进一步缓解流动性压力。

  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提高

  记者从某银行了解,该行称新推出的7天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2.4%。该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产品可保本,主要投资国债、企业债、票据及银行间市场等,认购非常活跃,已经在26日截止认购,但计划在11月2日还将继续推出一款10天期短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可达到2.5%。

  一位理财经理称,上周五自己所在银行的一款半年期理财产品收益达到3.3%,此前半年期收益一般在3%左右,新发行的产品预期收益略有上涨。

  据了解,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呈逐渐上升态势,银行集中推出高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吸引客户。

  上周发行仍以短期为主

  据相关报道,随着资本市场动荡、通胀压力加大,以及加息预期的影响,今年以来投资者对资金流动性要求更高,因此短期理财产品受到高度关注,银行一直热衷推短期理财产品,且收益高于同期定期存款。

  据金融界网站统计,上周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1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62只,占总发行量的29.64%;1—3个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40只,占总发行量的19.14%;3—6个月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44只,占总发行量的21.05%;6个月以内理财产品占比仍高达69.86%,短期理财产品仍占主体。

  据专业人士分析,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提高会持续一段时间,在加息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下,投资者对短期产品的需求仍较旺盛,银行仍会通过提高收益来吸引客户。

  配置风险资产跑赢CPI

  据国家统计局公告,9月全国CPI为3.6%,1—9月全国CPI平均为2.9%,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后也仅为2.5%,这意味着普通老百姓的存款还是负利率。

  “现在的理财产品年收益率从3%-8%不等,有的能跑赢CPI,有的跑不赢。”理财分析师认为:“普通投资者要想跑赢CPI,必须牺牲一定的安全性,配置一定比例的风险资产———比如股票型基金,在稳健投资的基础上博取较高收益。”

  银行理财产品经理陈嘉则认为,普通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选择短期理财产品为宜。“加息后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会相对提高,在预期进入加息周期的情况下,选择短期理财产品既能获得比定期存款较高的收益,也能保持流动性,为购买更高收益产品做准备。”

  多名银行理财经理介绍,除债券类和货币类理财产品外,普通投资者也可关注结构性产品、QDII等其他银行理财产品。后面的两类产品虽然预期收益率较高,能达到7%甚至更高,但风险也相对较高,普通投资者尤其要谨慎。

  利率联动无惧加息

  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后,市场分析,虽然年内通胀压力可能已见顶,四季度CPI将平缓回落,但物价上涨造成的长期通胀压力仍然存在。近期央行上调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有人预测此次加息后,我国已经进入加息通道,对投资者来说,将不断面临加息风险。记者综合多家银行理财产品经理的观点,分析认为市民可以选择一些自动“加息”的理财产品,享受加息的收益。

  选份“利率联动”保险

  利息联动型保险最大的特点是息涨随涨,一旦央行加息,加息后购买的此类保险就按新利率计算利息,已购买的产品收益也分段计息,加息之前按原来利率计息,加息后则按新利率计息。投资者在保险期间不论是否有过理赔,期满后都能得到投资本金和投资收益,投保人可以充分享受加息的利益。

  但这种保险的退保费用一般较高,投保人要衡量资金流动性与实际收益率的关系。

  信托产品是大资金佳选

  一些喜欢冒险、资金较大的投资者在加息预期下可适当关注信托产品。因为银行加息后,信托产品收益也会相应地被调高。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