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网银大盗诈骗伎俩 五招帮你安全使用网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盘点网银大盗诈骗伎俩 五招帮你安全使用网银

2010年11月03日 11:02 来源:城市信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用网上银行,可进行转账、网上购物、理财等,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风险隐患,如果不小心,网银账户的钱就被不法分子盗取了。一位银联专家说,网银账户内的钱遭盗,绝大部分是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该专家说,其实“网银大盗”并不可怕,他们的欺诈伎俩大约有以下5种 。大家不妨看看这5种伎俩,瞧瞧“网银大盗”的庐山真面目。

  冒充银行发送警告邮件

  特点:不法分子冒充银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垃圾邮件的形式大量发送欺诈性邮件,以银行账号被冻结、银行系统升级等各种理由,要求收件人点击邮件上的链接地址,修改密码。用户一操作,信息就被窃取。

  案例:唐先生在查阅自己的电子邮件时,收到了“某银行”的一份“客户安全警告”邮件,大体是:“由于您的账号在网上银行登录请您尽快点击下面链接 ,登录某银行e通道修改您的密码。”唐先生赶紧点开了链接,在上面修改了密码。没想到,他第二天去银行取款时,发现银行卡里的1.6万元都被人通过网上银行全部划走了。

  李鬼网站钓“鱼”

  特点:不法分子先建立一个假的电子商务网站,骗用户通过网站购物,用户点击网站,不小心就进入圈套,网站支付链接到一个假的银行支付页面。

  案例:小陈喜欢在网上购物,一次网上购物在弹出某银行网站的页面输入卡号、密码,点了支付后,网页消失了,第二天,账上的钱都被划走了。

  木马病毒盗取密码

  特点:通过垃圾邮件等各种形式,入侵用户电脑,趁机窃取用户的网银个人信息,从中盗走现金。

  案例:罗小姐在电子邮箱里发现一封来自旅行社的广告邮件,邮件中陈列了很多优惠的旅游线路。然而在她点击了这条信息的同时,她的电脑已经被植入了木马病毒,不法分子通过电脑病毒,就掌握了她的网银资料,并窃取了她的现金。

  短信引诱窃取信息

  特点:不法分子利用短信,冒充银行发送诈骗信息,声称用户中奖或银行卡被他人盗用等,要求用户尽快报案,从中伺机窃取信息。

  案例:林女士接到一条短信,称她在某购物中心消费5280元,如有疑问,可电话咨询。于是林女士拨打“报案电话”。“公安机关”在“报案电话”中称,已联合“银联中心”侦查此案,她拨打“银联中心”电话,“银联中心”称可为客户建立报警系统,需要客户到银行网点签约网上银行,并要求客户不要将此事透露给任何人,。她按照不法分子的要求办理了网上银行签约,并将签约信息、密码等信息提供给“银联中心”。不法分子在得到这些签约信息后,立即登录网上银行下载客户证书,将林女士的5万元资金全部转出。

  打广告设下连环套

  特点:寻找急需资金周转的小企业或者个体户,打着“无需抵押、无需担保”的旗号,引诱受骗对象。

  案例:郑先生看到了一则“无需抵押银行贷款”的小广告。他拨打了广告上留下的手机号码。对方要求他到银行网点开立一个零余额账户并签约网上银行。郑先生以为账户密码并未透露给他人,资金应该是安全的。可是,在他将存有保证金的账户签约网上银行后,对方立即通过网上银行将该账户的资金转走。

  五招确保网银使用更安全

  USBKEY用完马上拔下

  一定要记住,使用USB KEY网银的用户,在每次完成网银操作后,要尽快拔下。否则不法分子通过网银木马可以远程操作用户的计算机,从而窃取用户网银账户中的资产。

  不要在网吧使用网银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不要登录一些来源不明的网站,不要打开可疑邮件,不要在网吧、酒吧等公共场所内多人共用的计算机上登录网银账号 、使用网上银行,不要登录一些技术不完善的支付平台;不要轻信他人以邮件、即时聊天工具等方式发布的商品信息及支付请求,谨防“小额支付测试”的支付陷阱。

  养成定期更换密码的习惯

  定期更换密码也能起到保护网银安全的作用。不要将个人邮箱、网络游戏、聊天工具、网上银行的密码设置为同一个。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将娱乐和工作分别在两台电脑中进行,确保交易环境无毒。

  转账金额不要设得太高

  合理设置网上银行转账和支付金额,不要将网银转账和支付金额设定太高。目前,银行为保护用户的资金安全,对网上转账和网上支付都实行了金额限制,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额度进行控制。用户操作结束后需通过网上银行页面设有的专用“退出”按钮退出网银系统,然后再关闭浏览器结束使用。

  直接输入银行网址

  在浏览器地址栏内直接输入银行网址,或者将网址直接储存,以免被假网址或钓鱼网站欺骗。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