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全球面临新宽松货币政策巨大压力

2010年11月04日 07:5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是否有必要继续推出量化宽松政策,这个问题正困扰着全球经济。随着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推出新的宽松货币政策,这将可能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一定的刺激效应,但也可能引发新的全球经济和金融风险。

  是否有必要阻止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将是即将召开的G20首尔峰会上一个无法绕开的热门话题。因为,日本已经启动量化宽松政策,美国也将于近日实施这一刺激性很强的政策,其他央行是否会竞相效仿,以避免本国货币升值和收紧货币政策?特别是一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刺激政策的新浪潮,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分析。

  首先,发达国家之所以会启动“量化宽松”政策,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正面临当前经济复苏困境而不得已采取的应对之策。

  从日本的情况看,除了缓解日元升值的持续压力外,日本央行抢在美联储之前推出这一政策,主要是对难有起色的日本经济加大刺激力度,如今年8月份CPI同比下降1.0%,表明当前日本经济仍处于通缩之中。这也是日本加码经济刺激政策的原因之一。

  相对而言,美国的情况较为复杂,也更为引人注目。这是因为,近几个月来美国失业率始终徘徊在9.6%的高位上,8月份的核心CPI同比上升0.1%,距零增长仅一步之遥。此外,9月份非农业就业数据也弱于市场预期。据此,日前IMF将今年美国经济增长从2.9%下调至2.2%。而美联储向市场不断传递这个信息——将再度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同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还警告说,不应草率转向财政紧缩政策,这不利于执行宽松货币政策。

  由此可见,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大刺激本国经济复苏的力度,以此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其次,当前部分发达国家推出这些宽松货币政策,对刺激和推进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很有价值,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一方面,鉴于美国经济复苏对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性,通过增强刺激政策强度来维持美国经济复苏具有某种“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因为,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最新研究成果,美国刚刚结束自大萧条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衰退。从这个角度分析,继续维持美国经济复苏,事关美国能否真正“走出”这次经济衰退及全球经济能否真正进入全面复苏进程之大事。

  另一方面,日本和美国采取新的量化宽松政策,也将可能直接刺激或间接带动欧洲或其他地区的经济回升。这是因为,尽管欧洲经济复苏步伐缓慢,但欧洲央行并没有采取更为激进的宽松货币政策。数据显示,今年3季度欧元区物价出现小幅下降,今年欧盟的经济增速预期为1.8%。与此同时,英国央行近日也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也表示会采取购买债券的宽松货币政策措施。此外,加拿大、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也可能暂停加息步伐。由此,新的刺激政策对复苏步伐不协调的发达国家促进经济增长意义显著。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新的宽松货币政策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与问题。这是因为,这一宽松货币政策会导致美元贬值,扩大全球早已泛滥的货币流动性。在2007年实施宽松货币政策遗留下来的庞大流动性尚未退出舞台的情况下,美元贬值及美元资产贬值都将吸引更多资金流向大宗商品,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新一轮上涨行情,对全球经济复苏也将构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另外,新的宽松货币政策还将引发全球范围的“汇率战”,并危及全球经济复苏。最近,巴西财长公开断言一场货币战争已经打响,IMF总裁卡恩日前也表示担忧“发生货币战争”的可能性。

  实际上,目前可能已有两大危险不期而至。一是超额美元不仅流向了欧元和大宗商品,还可能流向了新兴市场国家。由此,将逼迫韩国、印度和泰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面临如何控制热钱流入的金融风险,这不免让人联想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与影响。至于新兴市场国家能否抵御来自超额美元的攻击,目前仍不得而知。

  二是“汇率战”将伤及全球贸易和经济复苏进程。因为,当前全球经济虽然复苏缓慢但依然在进行之中,而高速增长的全球贸易对本轮经济复苏,可谓是“功不可没”。试想,一旦发生汇率战或打响了贸易战,这必然会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当前全球范围内面临集中推出新的宽松货币政策压力,这可能会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但也可能会引发新的经济问题和金融风险。 潘正彦 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文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