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威海立足把海洋产业做特做深做精

2010年11月04日 19:27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威海最大的优势是海,转方式调结构必须深入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把海洋产业做特、做深、做精。”威海市委书记王培廷说。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威海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海陆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着力打造海产品生产加工、船舶修造、港口物流、滨海旅游休闲度假、新能源和现代石化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努力实现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跨越。

  船厂订单排到2013年,国内率先研发豪华邮轮

  海水拍打着岸边,在威海沿海的一处僻静港湾里,记者看到了威海船厂搬迁后的新址。在新落成的10万吨级船坞里,一艘六七层楼高、9.75万载重吨、价值5亿元的散货(船)正在修造过程中。船坞上方,巨型的起重设备吊运着大块的船舱部件,气势颇为震撼。

  靠海吃海,造船业一直都是威海的传统产业。威海市经信委有关人士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船舶企业112家,主要产品有多用途集装箱船、汽车运输船、散货轮、化学品船、远洋捕捞渔船等十五大类40多个品种,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转调工作的重中之重,威海市明确提出要把造船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快培植。通过扶持引导,威海船舶企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总投资18亿元的威海船厂整体搬迁改造项目二期全部完成后,将形成100万载重吨的造船能力;全国最大的渔船生产企业、黄海造船有限公司投入近10亿元技术改造,还与知名船舶设计院联手,率先在国内研发价值15亿元的豪华邮轮。

  “威海的船厂不用为生意发愁,手里握着大把国内外客商的订单,一些骨干企业生产任务已经安排到了2013年。”威海市经信委的有关人士介绍,去年,威海市造船能力发展到200万载重吨,实现销售收入157.2亿元。

  40多位院士,城市发展的“智库”

  王佛松、黎磊石、杨胜利、陈洪渊、陈香美……在威高集团的展示中心,一进门,参观者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院士的照片。

  “当许多企业还为后续产品研发发愁时,我们却丝毫不担心这个问题,公司先后与12位院士合作,院士们的最新科研成果,都可以在我们这里转化为产品。”威高集团负责人介绍。

  与中科院、301医院、第三军医大学等单位合作,威高集团异地建立了9个研发中心。目前,威高拥有专利产品180多项,其中80多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垄断。

  威高集团的例子,只是威海市引才战略的一个缩影。在转调过程中,威海市提出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为了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聚集区,威海市千方百计地解决来威人才的后顾之忧,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威海市委书记王培廷介绍,在灵活引才思路的指引下,威海通过不同方式聘请了40多位院士与企业合作,仅威高一家就有12位院士。在此基础上,威海企业在异地建立了26家研发机构,其中境外14家。

  “神游华夏”点亮滨海游

  “山水怀抱里,妙手大舞台。”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观看了“神游华夏”后如此点评。“神游华夏”是在威海华夏城景区上演的一场360度大型山水实景秀,如今,它已经成为威海文化旅游的一个亮点,刚刚结束的黄金周假期,景区接待游客3.94万人次。

  近年来,威海启动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行动,滨海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文化旅游闪现诸多亮点。

  2009年,威海吸引海内外游客1871万,旅游总收入达到188.6亿元,分别增长15.9%和18.7%。威海市委书记王培廷表示,威海将依托千公里海岸线,借助文化的力量,运用市场的手段,整合优势资源,推动旅游、文化、体育、会展等相关产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打造半岛滨海高端旅游示范区和国内知名滨海旅游目的地。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