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未来五年将打造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

2010年11月08日 12:0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发展海洋经济”被写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的公报。中国官员和学者们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这意味着中国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更加明晰,并将在国家层面得到大力推动。

  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说:“目前,我国海洋事业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海洋规划体系基本形成。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将以海洋科技创新战略来支撑并加快海洋事业的发展。”

  他表示,中国国家海洋局和环境保护部已共同启动了“十二五”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编制、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试点、海洋环境保护联合执法行动、陆源排污口监测监管等四项重点工作,一个海陆统筹、更加开放的中国海洋环境保护联合监管模式和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孙志辉认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占GDP的比重接近十分之一,创造了3200多万个就业岗位;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海洋产业迅速崛起,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三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区发展布局。

  他说:“过去的10年里,中国海洋事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海洋管理立法实现突破,海洋产业不断壮大,海洋经济发展迅速。”

  权威部门统计显示,中国海洋国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200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跃升为31964亿元,占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53%。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沈志渔认为,将发展海洋经济写入公报体现了中国决策者的战略眼光。他说:“在陆地资源日益受到制约的条件下,谁抓住并利用好海洋资源,谁就占据了未来的战略制高点。”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资源环境瓶颈期,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沿海各国纷纷将国家战略利益竞争的视野转向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海洋。资料显示,海洋和涉海经济已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80%左右。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区划大多沿袭着以大江、大河或内陆地区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们指出,这一传统思维正被逐渐打破,“海洋经济意识”渐浓。沿海省份近年来陆续制定区域海洋发展规划,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财富,深度开发海洋成为沿海各省调整经济结构,开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山东省去年提出以海洋产业为重点,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腹地开发建设;浙江省正全力规划“东海门户经济”,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拓展经济空间,做大做强海洋产业,加快建设“港航强省”;广东省力争“十二五”期末使全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0%,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今年4月中旬,国务院同意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广东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综合试点地区。专家认为,这条“蓝宝石”串成的美丽珠链将为中国海洋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搭建起大平台,预示着中国经济开始由重内陆向陆海并重甚至向重海洋延伸。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洪滨说,虽然海洋经济上升势头已经形成,但仍存在很大升级空间。如海洋产业发展较为粗放,科技贡献率偏低,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认为,科技创新是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加快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海洋科技在海洋监测技术,大洋金属资源调查勘探技术、海水开发利用技术等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今年8月,中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海洋是人类最后一块净土,海洋产业布局应按照更长远的设计规划,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统筹考虑,不能将发展陆地经济的模式照搬到海洋之中。”山东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张卫国建议。

  孙志辉表示,随着沿海工业日益聚集,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洋环境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余晓洁 刘宝森 李美娟 李建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