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新兴市场“热钱压境” 中国如何“筑池”?

2010年11月10日 17:0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美联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迫使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热钱压境”的风险。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用“池子”来吸纳短期投机资金的表述,引发市场热议。这个吸纳热钱的“池子”,是股市、债市还是其他?

  应对热钱“筑池”之辩

  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公布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对于流动性泛滥的担忧进一步加剧。央行行长周小川于5日强调,我国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应对热钱。“短期投机资金进来了,我希望把它放在一个‘池子’里,而不会任之泛滥到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中去。等它需要撤退时,将其从‘池子’里放出,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池子”的表述一经提出即刻引来关注。由于官方对“池子”的运作原理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尚无确切说明,由此引发业内人士的热烈讨论。

  “尽管监管机构可以通过严格追踪审核、以及限制外汇借款等途径来加强对热钱的管制,但这样一是成本高且效果未必理想,另一方面,热钱如洪水宜疏不宜堵。”香港时富金融集团高级研究经理徐元元表示,“从降低操作成本的角度出发,可以建立一个特定市场,利用热钱逐利的本性,吸引资金的流入。在这个市场中交易的标的物可能是外汇、商品或者利率的期权、期货及其他结构化的金融衍生品,并给予最大限度的市场自由度,让热钱在短时间内看到升值的可能,并且可以在不进入中国实体经济的前提下,快速进出这个市场。”

  安邦咨询董事长陈功表示,首先,进入这个“池子”的必须是国际投机资金;其次根据热钱的偏好,股票、债券类金融资产最适合构成这一资产池;最后,这个“池子”的市场自由度也较大,使得我国可以有效疏导、管理和监督国际热钱的数量和流向。

  “在资本大规模流入的背景下,监管层可在这一时期让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通过资本市场的扩容将资金池容量做大。”陈功说,“如此不但吸纳了热钱、减缓了资产价格上涨,也推动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对于企业而言,将迎来一个低成本融资时代,至于溢出资本市场的‘漏网之鱼’,央行则要监控好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状况,必要时利用公开市场操作进行调控。”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市场作为国际游资炒作中国经济的桥头堡,也积极解读“池子”说。“吸纳热钱的‘池子’一旦建立,可极大分流在香港市场或借道香港的国际游资,缓解当地的资产泡沫,也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徐元元说。

  “池子”如何隔绝风险?

  尽管目前有不少评论认为“池子”很可能是股市,但在招商银行金融分析师刘东亮看来,“因为热钱每月进出可能高达数百亿美元,折合数千亿元人民币,如此巨额的资金在股市中流动,必然带来股市的大涨大跌,不利于金融市场及国民经济稳定运行。”

  他认为,债市做“池子”的可能性更大,债市不仅市场容量大,流动性好,而且债市的交易主体是银行,资金实力雄厚,能够应对市场波动的冲击。从国际上来看,一国债市的规模通常都远大于股市,更易吸收巨额资金的冲击。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池子”不仅要有“甄选性”和“可蓄性”,更须具备“隔绝性”。如果让企业和居民的资金进入这个“池子”,一旦泡沫破裂,热钱获利扬长而去,而留下中小散户以及企事业单位为巨额热钱留下的烂摊子买单,这将重创国家投资和消费能力,不利于经济转型。

  新兴市场须联合“筑堤防洪”

  如果用河流作比,欧美等发达国家处在上游,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位于下游。目前上游大肆发行货币势必造成流动性泛滥,下游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得不加入“防洪”行列。

  受本币大幅升值和热钱涌入的困扰,巴西已调高海外资金金融投资增值税率至6%;印尼已规定资本流入要遵守一个月的持有期,印尼央行还表示计划推出更长期的定期存款;韩国于近期审核了国外和本土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衍生品头寸新规定方面是否合规;马来西亚则选择进一步开放资本流出,并很可能引起别国效仿。

  对于部分国家采取的资本控制行动,野村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苏博文指出,一些国家所采取的实质性控制措施可能会对该地区的其他经济体造成压力。“由此,各新兴市场国家应该考虑采取联合行动。”

  同这一观点不谋而合,泰国财政部长日前公开表示,针对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泰国央行正与亚洲其他央行密切会谈。各央行可以根据形势,采取联合措施,防止针对本国货币和资本市场的过度投机。(记者有之炘、姚玉洁)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