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通胀警戒线争议源于标准缺失

2010年11月11日 09:22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尽管我国通胀指标与美国标准接了轨,但在CPI的具体权重方面,又有天壤之别。尤其是房地产权重占到很少比例,食品权重所占比例过高,而在核算核心CPI时,又因食品价格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被剔除在外。

  在“国际金融论坛2010年北京全球年会”上,经济学家成思危表示,相对于GDP预期10%的增速,5%的CPI水平,没有什么可怕的。(《新京报》11月10日)

  近段时间以来,有关调整通胀指标的观点,不绝于耳。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形势预测报告,建议将国家的价格控制目标由3%上调至4%,紧接着,发改委权威专家向社会发出了中国必须受更高的物价上涨率的论调;随后,经济学家厉以宁又提出,有必要将国内的通货膨胀警戒线上调至4.5%。现在,经济学家成思危更是大胆地指出,5%的通胀也不可怕。

  通货膨胀走进了公众视野,但是究竟何种指标才反映通胀?犹如谜团一样,众说纷纭,直到通胀明显日益加重的今天,仍弄得老百姓一头雾水。

  通胀警戒线,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没有一个相对合理的通胀指标体系。眼下将3%作为CPI通胀红线,并不是依据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公众收入水平增长而得出的通胀指数,主要参考的是美国标准,其中,包括除掉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尽管我国通胀指标与美国标准接了轨,但在CPI的具体权重方面,又有天壤之别。尤其是房地产权重占到很少比例,而食品权重所占比例出奇的高,但在核算核心CPI时,又因食品价格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被剔除在外。那么,究竟哪个标准可较为真实地反映物价情况,似乎还是个难解之谜。

  通常来讲,欧美发达国家,大都架构起完善通胀指标体系,定期向社会发布CPI、货币发行量等重要数据,一旦突破设定底线,市场就会自动出现加息、降息等货币政策预期,国家就能马上出台应急预案,政府不仅能迅速控制整个物价走势,尽快抑制通胀的蔓延,还能将对公众生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我国由于通胀指标体系的缺位,每逢遇到通胀时,市场一盘散沙,不仅政府难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也给民众生活造成诸多影响和不便。所以,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人员,结合我国国情,大胆借鉴国外经验,尽早制定一整套自己的通胀指标体系。惟此,国家才能在防止通货膨胀上,积极采取相应的货币与财税政策,有效控制通胀现象。

  □吴睿鸫(河北 职员)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