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CPI见涨 生活如何应对高物价?

2010年11月11日 19:1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再创年内新高。专家认为,目前物价上涨的压力不仅来自于食品价格的上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以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都助推了这一波物价的上涨。

  食品价格推动CPI持续高涨

  记者在上海市区一些超市和菜市场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他们均表示已明显感受到蔬菜和主副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下半年以来上涨幅度估算值在30%至50%不等,“现在还不会囤油囤粮,蔬菜价格上涨也只能被迫接受。”有消费者表示。

  数据显示,CPI月度4.4%的同比涨幅中,食品和居住价格继续延续了高涨态势。其中食品价格涨幅高达10.1%,而居住类价格的涨幅也达到了4.9%。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食品,特别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近期推动CPI持续高涨的直接原因。记者从上海真新粮食批发市场了解到,近期这家大型批发市场粮食、面粉、食用油等主要交易品种价格保持上扬势头。其中,5升装大豆油的成交价仅11月上旬就上涨了6%,达到每桶51.5元。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闫伟表示,到目前为止,CPI主要是由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所推动的,但是近来导致通胀产生的因素出现了结构性转化的迹象。从历史经验来看,一旦CPI上涨因素由单一的农产品上涨推动转化为输入型通货膨胀、PPI传导和农产品上涨三力合一推动,CPI就会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加上“十二五”中国将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未来通胀预期或会更加严峻。

  网友支招应对高物价

  在“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糖高宗”、“苹什么”、“煤超疯”等网络热词的背后,都是网友们对物价上涨的无奈。日前一位成都女孩在网站上推出的“菜奴省钱攻略”红透网络半边天,“菜奴”、“团团族”、“海豚族”等新词也应运而生。

  继大家耳熟能详的“房奴”、“车奴”、“孩奴”,“卡奴”之后,“菜奴”一词也广为流传。

  网友“买菜省钱36计”为“菜奴”支招:“避开早高峰,改早上买菜为晚上买菜”,“男摊主比女摊主更好打交道”,“多看天气预报,明天下雨今天就多买点菜”……更有网友调侃,“在自家的走廊和阳台种大葱,想吃就拔一根”。

  “昨天我又发现了一个买建材超便宜的团购网站。”正在装潢的上海白领周小姐进入办公室的第一句话,就是给同事支招怎么可以更省钱。据记者调查,网络团购也已经成为一些都市白领应对“物价高涨”的家常便饭。

  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办公室主任助理顾耀锋对记者表示,一到周末,四五个家庭就会组团前去批发市场团购农产品,倒也能省下不少钱。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们一起出门,你去买‘苹果四代’,我去买四袋苹果。”网友的一句戏谑,却一语道破了收入差距背后的无奈。网友“乾物女女”说,解决通胀的方法,不是控制物价,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在节流的同时更多地开源。

  央行组合拳抑制通胀

  中国人民银行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5877亿元,这一数据超出了此前多数机构预测的4000-5000亿元水平。

  虽然央行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上调至2.5%,但是相对于4.4%的通胀水平,老百姓将钱存在银行仍然不合算。

  越来越多的货币进入了各种投资渠道,除了炒房、炒股之外,大蒜、绿豆、苹果等农产品也都成了资本追逐的对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10日表示,货币超发是导致当前物价上涨过快的原因之一。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中国政府抑制物价的力度已在加大,但流动性的宽裕局面不改,所以数量紧缩政策今后还是主旋律。

  为了回笼货币,央行在今年已经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于10月19日宣布加息。最近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三度出拳。

  央行的连续出拳使得市场的加息预期高涨。机构纷纷发布报告认为年内还将加息或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闫伟认为,央行货币政策还是会使用组合拳,一方面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还会更大,另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由于其作用直接、效果明显、副作用小的优点,仍将被作为最重要的手段被多次使用,尽管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历史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了天花板,仍然有使用的空间。近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次数会大于加息的次数。(记者沈而默 魏宗凯 周琳)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