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有“钼”共“赌”亟待战略收储(2)

2010年11月16日 14:01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虽然与稀土长期低价对外销售的现状不同,我国在钼业市场上逐渐由净出口国转成净进口国,但这一角色的转换依然难掩我国成为全球钼铁“加工厂”的尴尬。

  在一份“2006年~2010年中国钼贸易情况”的走势图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看到,自2006年以来,钼的出口量逐年缩减,由最初的35000吨/年跌至2009年的不足10000吨。而进口量也由2006年的不足15000吨暴增至2009年的35000吨左右。2009年,成为了中国钼贸易的转折点。“中国钼铁出口市场之所以如此不景气,除了受20%的出口关税及出口配额影响外,直接影响因素则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国际钼市场需求持续萎靡不振,加之国际钼价偏低,中国钼铁没有竞争力。”我的钢铁网钼业分析师秦川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进口量的反超是否意味着我国在保护稀缺资源上面有所成效?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大量进口国外钼精粉与氧化钼,并没有缓解国内过度开采的局面,反而成为了其他国家的“加工厂”——从国外进口原料加工成钼铁之后,依然有部分出口到其他国家。“这实则是耗费了我国的环境资源成本,惠利别的国家。”

  “国内目前钼的产能过剩,市场有些失控,应该及时吸取稀土的教训。”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张文钲教授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谈及钼业的发展,张文钲告诉记者,规模企业分散、高附加值产品的缺失正是限制我国钼业发展的痼疾所在。

  近几年来,我国钼精矿产量逐年升高,2006年,钼精矿产量为9.88万吨,2007年产量已升至14.70万吨。随后,2008年、2009年产量分别为18.06、20.14万吨。张文钲告诉记者,自2004年以来,钼价连年高涨,引得但凡拥有该资源的地方都催生了一大批企业投资建厂。最初钼业企业多集中于河南、陕西、内蒙、吉林等地区,后来随着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海南、福建、新疆等竟也涌现了一大批同类企业。

  “目前国内钼铁方面消费大约在4万吨,但是产量远远超过实际所消耗的数量。”张文钲告诉记者。

  一声叹息

  无应用优势丧失定价权

  作为钢铁行业的必需品,近十年来,随着钢铁业的增长以及在多种新型合金钢中含钼量的上升,全球钼消费显著增长。但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钢铁行业全面下滑,钢铁行业需求下降导致钼精矿的价格由2008年前三季度的4034元/吨度降至2008年11月底的最低点1450元/吨度,国内钼铁价格也由2008年第一季度曾达到的29万元/吨暴跌至当年11月中旬的11.5万元/吨。直至进入2010年,钼铁内销的价格整体上才优于2009年。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