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加强流动性管理 货币条件回归常态

2010年11月26日 14:57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前,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货币信贷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流动性管理力度,央行再度发出收缩流动性的信号。

  统计数据显示,近几个月信贷需求旺盛,信贷扩张势头较强。9、10月份新增信贷分别达到5955亿元和5877亿元,前10个月的新增贷款总额达到6.88万亿元,较全年7.5万亿元的目标仅余6200亿元,很明显,实现全年货币信贷预期目标面临挑战。分析信贷投放出现反弹的原因,流动性充裕是其主要背景原因。除了此前我国长时间内基础货币不断增长、货币乘数不断扩大,共同造成的货币高增长外,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更造成了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加剧。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增强的情况下,国际流动性持续流入国内,在加大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压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的确,流动性过剩已成为高悬的“堰塞湖”,随时可能影响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影响我国金融平稳运行。为此,央行在11月份内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差别调整个别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收缩流动性以平抑银行的信贷投放速度。多数专家认为,过多的货币加大了通胀的压力,催生了资产泡沫,必须加以管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回收了一部分流动性,但未来几个月压力犹存,所以不排除央行年内还会进一步采取措施来加强流动性管理。

  在应对金融外部环境冲击的对策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认为,首先要加大对冲力度,减少国际游资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美日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短期退出是难以实现的。大量的‘热钱’虽然难以迅速进入,但采取蚂蚁搬家式以经常项目的名义进入中国的钱不会少。”兴业银行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巨量外汇占款是央行今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触发因素,也是央行力图令年末M2最终接近17%目标所进行的一种努力。

  而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流动性过剩更深层次折射的是我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我国流动性过剩是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环节矛盾的集中体现,涉及到国内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短期内,央行可继续通过准备金率、央行票据、资本管控等手段遏制贷款扩张,抵御“热钱”。但长期来看,我们必须摆脱治理成本日益加大的对冲操作模式,应从解决内部失衡为主要着力点,化解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结构性矛盾。

  实际上,在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我国曾出现过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当时,流动性过剩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通货膨胀、外汇储备高企、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等问题。为了防止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可能造成的经济波动,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转向从紧,央行曾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如今,我国再次出现流动性过剩的类似局面,一些经济特点再度重现。业内人士认为,如果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控制上不予配合,央行极有可能再次、甚至多次动用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调控工具,约束银行的放贷冲动。而且不排除对大型银行和“放贷大户”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定向央票也可能会被使用。

  此次胡晓炼也直言:“当前,加强流动性管理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也是货币条件回归常态的主要表现。”下阶段,要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继续引导货币信贷向常态水平回归,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大流动性管理力度。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采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管理的方式,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为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有关专家认为,虽然今年信贷投放总量与节奏在基本可控范畴内,但是基于贷款需求旺盛以及近两月投放量的反弹,预计管理层仍会通过差别准备金或者窗口指导等方式控制流动性,防止信贷投放出现强烈反弹。

  鲁政委认为,在明年收缩基调的前提下,央行会继续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综合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利率等工具加强金融调控,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对冲市场上货币的存量,采用控制信贷规模,进一步加强国际资本流入管理。

  尽管明年货币政策定调还需待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终揭晓,但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走向“稳健”已在预期之中。有关专家指出:“近来的一系列动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正在发生微调,并逐步回归到正常轨道。”

  考虑到连续两年信贷高增长的惯性因素,以及为保证存量项目得以续建和完成,不造成大量半拉子工程,即使明年新增贷款规模适当收缩,相信管理层也会通过适当扩大企业债、公司债发行,增加企业股票市场融资规模,甚至地方债发行规模,通过扩大直接融资,对一些企业和项目进行支持,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继续平稳发展。

  <作者>=记者 李倩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