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致富已触“天花板” 居民增收待补多少短板(2)

2010年12月03日 08:35 来源:半月谈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短板三:就业、社保问题突出

  “这些年来经济总量在不断增长,但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方向新说,“GDP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就业水平必然改善,如果就业得不到满足,GDP增长再快也将失去意义。”湖南每年有12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每年有应届大学毕业生超过30万,破解就业难意义重大。

  “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热衷于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效益,对于见效慢、财政贡献率低但能很好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传统项目往往不屑一顾。”方向新说,实际上,相对于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大项目,一些投资少、见效慢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有利于拉动就业。此外,第三产业中服务业对于就业和居民增收拉动最大,而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明显滞后。

  方向新认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破解就业难题,最现实的选择是要改变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在淡化GDP考核的同时,加大对就业指标的考核力度。

  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还了解到,社会保障水平整体不高也是富民进程的一大瓶颈。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严重滞后;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窄,基金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

  51岁的长沙市民杨刚在一家企业当会计每月收入不到2000元,下岗多年的妻子和正在上高中的孩子都靠他一个人的收入维持。“像我这样的家庭,够不上吃低保的标准,但实际上和吃低保差不多。”杨刚说,最近几个月来物价上涨已对他家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前买8块钱的菜可以吃一天,现在几乎翻了一番”。

  “通货膨胀是天然的‘穷人杀手’。”湖南省物价局局长龚秀松说,落实“富民优先”战略必须高度重视物价调控。在一片“涨”声中,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实际变为了“负增长”。因此,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对关系民生的水、电、气、食品价格的调控;另一方面应增加补贴,减轻税负,完善和提高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居民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避免因“涨”返贫,巩固富民成果。

  短板四:贫富差距固化,城乡鸿沟难平

  “目前的贫富差距已开始呈现代际转移的倾向。”方向新说,我国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大幅上升,但随之而来的分配不公日益严重,大部分的财富流向少数人的腰包,“比之更可怕的是贫富分化开始出现‘固化’现象”。“官二代”、“富二代”等现象,说明我们的收入分配机制出了问题,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现实威胁。“固化”趋势不利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培养,“代际转移”将导致很多人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7,由于经济转轨中存在资源高度集中、资本的内控性以及多元垄断等原因,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比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更为迅速。其带来的主要问题一是财富不断向政府集中,近几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4年的10.39%提高到2008年的19.99%;二是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1996年至2007年,我国劳动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三是财富不断向垄断行业集中,一些垄断行业的企业内部收入差距甚至达到20倍以上。

  方向新认为,国家应发挥财政和税收的杠杆作用促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要使国民收入跟上GDP的增长速度,首先就应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跟上GDP。”方向新建议,“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应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和社会救助力度,还应改善税收结构,尽快出台“遗产税”、“物业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湖南省社科院新农村研究中心主任陈文胜认为,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是实现“富民优先”的最大掣肘因素,“农民富不起来,‘富民优先’战略就只能是一句空话”。200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1,2008年扩大至3.31∶1,收入差距达到11020元。2009年,城市居民收入增长10%左右,远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6%的增长幅度。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的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大。

  由于不能享受到均等的“国民待遇”,一部分进城农民工产生了被“边缘化”的感受,进城务工农民工群体性事件频发与他们被“边缘化”不无关系。陈文胜说:“要使农民富起来,首先应给农民均等的国民待遇,使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