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评论:“稳健”是“积极”的新解读

2010年12月06日 11:11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意味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将回归中性,为大约一周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了指引方向。

  在当前通胀压力背景下,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格外引人关注。它的判断和决议不仅决定着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指导思路,甚至会影响全球经济的走势和其他国家对经济前景的判断。从目前获悉的相关信息可以判断,稳物价、调结构、扩内需和增收入等将可能成为2011年经济工作重点。

  回顾今年国民经济运行,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为“保增长”制定的宏调政策的现实基础已经改变。上半年后期,决策者一度较为担心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对“适度宽松”政策的退出持谨慎态度。但CPI数据下半年开始明显快涨后,基本排除了短期内经济较大幅度下行的可能性。

  “二次探底”短期内基本无虞,通胀预期加大带来的压力开始突出。不过,尽管市场和舆论对通胀压力表现出较为紧张的情绪,但当前对经济社会生活冲击力最大的通胀因素,仍然源于流动性过剩下的游资的炒作,整体经济的供求关系并没有改变,总体性产能过剩依旧。这决定了目前通胀的大部分因素,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和货币工具得以缓解,全面通胀的驱动力有限。

  不过,从中长期看,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将是持续性趋势,“刘易斯拐点”将可能在“十二五”末初现。这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物价上涨为未来通胀提供了上升通道。事实上,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近年来开始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已经具备了刚性特征。

  因此,要根本上解决中国通胀风险,一方面要注意控制流动性,更重要的一方面要加快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增强我国居民消费能力。这个工作已经从今年开始提上日程,并将随着“十二五”规划和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出台,在2011年加紧推进。

  宏观调控政策回归中性,不能简单解读为刺激政策的退出,而应该理解为政策弹性的进一步增强。决策层对世界经济前景的基本判断未变,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因素仍多,中国经济还没有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宏观调控仍然会对影响经济持续增长的变数保持警惕。这也决定了“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也是“积极”、“主动”的另一种表述。□

  健君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