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经济聚焦:货币政策,何以“宽松”变“稳健”

2010年12月06日 10:0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巴曙松近照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出典型的“短期化、高频化”特征。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在于防止全面通胀

  ●稳健的货币政策将采取总量对冲、增量控制与适度升值、谨慎加息、适当管制流入资本的对策来收缩流动性

  ●尽管2011年通胀压力仍较大,但难以突破2007—2008年的高水平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确定明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2009年、2010年实施了两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退出。是什么促使了这一转变?日前,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

  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在于管理通胀预期,防止全面通胀

  记者: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卓有成效。为什么转变为稳健?

  巴曙松: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原因在于管理通胀预期,防止全面通胀。在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出典型的“短期化、高频化”特征。仅仅2010年,中国经济就快速经历了一季度偏热、二季度显著回落、三季度企稳、四季度偏强的一轮短波动周期。

  四季度的偏强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PMI指标意外地从10月份的54.7%上升到11月份的55.2%,库存在经历了二季度的显著回落之后开始上升,8月份以来的广义货币M2增幅明显提升,工业企业利润也明显回升。在物价上升压力推动下,偏强的基本面为宏观政策出台较为严厉的抑制通胀的举措提供了坚实基础。

  记者:物价上涨压力来自哪里?

  巴曙松:主要来自食品价格,核心物价指数到目前为止还较为稳定,而粮食、猪肉与蔬菜3种供给弹性小、对劳动力依赖程度高的食品通常贡献了最大的波动份额。

  食品价格在CPI商品篮子中占据了1/3以上的权重,因此食品价格水平往往是影响全面通货膨胀率的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相对于非食品价格,食品价格由于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高、生产周期较长,更容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冲击。因此,其供给弹性较小,波动性更大,成为带动CPI阶段性大起大落的主要来源。

  在过去10年中,中国分别在2004年、2007—2008年和2010年出现了3次CPI的阶段性上涨趋势。从引发CPI冲高的事件性因素来观察,2004年CPI走高主要由短期内的粮价上涨所致,2007—2008年CPI走高主要由猪肉和蔬菜价格大幅上涨所致,而2010年10月份CPI冲到高点则主要由蔬菜价格的明显上涨所触发。

  在这3次CPI上涨中,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均在10%以上,食品价格与CPI的相关系数也远远大于1。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