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欧元区国家接连“倒下” 欧盟其实在“卖拐”?(2)

2010年12月08日 10:59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这是不合常理的。除了欧盟首脑的危机言论,还有逼迫尚处危机中的负债大户们制定降低赤字的时间表、高调宣布干预必要性等等,这一切都不合常理。欧盟可以找到无数低调的场合、变通的做法,使市场对受援助国的一言一行不那么敏感。比如,欧行完全可以延续数月以来默默向爱尔兰银行拆借的做法(这种做法已经带给了爱尔兰1300亿欧元的周转资金),同时私下要求爱尔兰作出相应政策调整。

  但欧盟放任市场恐慌情绪的高涨,不顾及严厉紧缩政策极对经济复苏的消极影响,宁肯弄得人人自危也要让各国感到山雨欲来。这其中一定有着某种政治考量,否则欧洲的危机处理能力就太说不过去了。

  严厉的欧盟看起来甚至有些苛刻。但是这种苛刻代表了权威的加强。国际融资环境的恶化狠狠地把负债的欧元区成员们推到了一起。欧元区和欧盟,成为这些国家渡过难关的最大指望。欧元区从未这么危险过,但是欧盟的权威也从未这样强大过。

  今天的欧盟,已经无需再口干舌燥地呼吁各国量入为出、调整经济结构,也不用再担心各国的搭便车和自行其是。爱尔兰政府11月21日还强硬地表示,低商业税是不能谈判的“红线”,民众还高呼经济主权,而今天虽然面临政府更替的威胁,捍卫所谓的红线则是不太可能的目标了。

  这样的故事明天可能就会发生在葡萄牙和西班牙身上。这两个南欧国家的政府长期屈服于国内社会抗议的压力,拒绝出台任何改革不合理福利结构和工资结构的措施。但是现在,哪怕葡萄牙爆发了近20年最严重的罢工,哪怕公务员需要大规模减薪,两国政府仍坚定地站在欧盟的一边。

  危机是一个难得的驱动因素。在欧元区建立到2009年前的这段时间里,欧盟的发展已经处于实际停滞的状态。大量的既得利益、臃肿的官僚机构再加上社会满足心理,使这个人类最大规模的地区共同体试验举步不前。危机给了安于现状的人重重一棒,也给了改革者难得的机遇。

  欧盟的阳谋

  欧元区的危急局面是一个阴谋吗?货币战争论者认为这是美元的进攻,德国退出论者认为这是欧元区不可救药的征兆。也许这样的说法更为合适:欧元危机也许不是一个阴谋,但危机中的欧盟一定使用了某些阳谋。

  如果我们重新阅读欧盟委员会为欧洲经济失衡问题在9月末出台的经济治理改革方案,可能会惊异地发现,该体制中最敏感也最棘手的经济失衡强制改革执行机制已经出露端倪。

  长期以来搭便车的欧元区各国终于承认,依靠举债和超前消费的发展模式没有可持续性了。但是财政紧缩政策的落实并不是目前市场恐慌情绪的对症良药。毕竟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债多,而在于担心还不上。紧缩可以刚性地降低政府支出,但是它改变不了政府公共开支的低效率,也改变不了低效率带来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社会不满情绪。节流而不开源,主权债务危机的诱因就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只有提高这些消费型经济体的造血能力,欧元区的基础才是巩固的。

  欧元区目前的不平衡发展已经成为欧元经济与财政问题的症结所在。欧洲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对整个欧元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则极其低迷。欧盟委员会9月方案已经表明,过分依赖政府刺激政策导致了整个地区经济创新性不足。

  今天,危机使欧盟的改革思路更加清晰,改革力度也更加强化。财政紧缩政策看似只是欧行援助的保障措施,但其实质意义却是降低各国政府对欧元区巨大市场的人为扭曲。那些长期靠借款维持高福利水平的国家,其实是用高福利哄抬了劳动力价格。被充分甚至过度保护的劳动者,利用国家福利体系和工会组合拒绝充分竞争,也拒绝自由流动。欧元区内欠发达市场既没有生产效率优势,又没有劳动力价格优势,最终变成单纯的商品销售市场,欧元区的经济失衡自然只能越扩越大。

  现在,传统体制的红利已经享受过后,欧盟终于有能力迫使这些国家履行体系责任,欧元区的危机也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整合机遇。欧盟操纵了一场危机吗?也许没有。但如果欧盟真的具有雄心壮志的话,那么它一定会充分利用这一机会。2010年主权债务危机也因此可能成为欧盟共同体发展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时刻。(于海洋)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