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标会变异 民间融资“灰色地带”监管亟待突破(3)

2010年12月10日 09:33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按有指纹的标会会员投资账目单。
标会会员向记者讲述他们被骗的经历。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监管

    要堵更要疏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温岭、宁海等地采访时了解到,同事、熟人和朋友间存在的标会在当地非常盛行,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凑在一起就形成一个标会。

  不止是生意人,即使在农村,有人通过标会来解决盖房、结婚、上学或者投资等燃眉之急,参与者更多的是看重比银行更高的利息。这些标会的本金一般是以百元、千元为基本单位。在1980年代初,标会这种民间互助方式确实解决了一时的资金短缺,很多温州人由此实现了原始积累。但时至今日,标会已经变异为非法集资的工具。

  当地政府出台了许多规定,甚至专门设置了“清标办”、“治标办”的机构,打击各种各样的标会。但是,在严厉的压制之下,标会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对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民间集资,事前监管始终处于缺位状态。

  从2008年开始,宁波市政府金融办、银监局等部门联合成立了打击非法集资办公室。“非法民间集资,主要还是靠公安系统负责;普通民间集资我们管不了也没法管。”一位接近该办公室的人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温岭司法局局长张才宏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标会在温岭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融资方式,一般在亲朋好友之间进行,政府也难发现。“这与目前大环境有关,银行利息低,为防通货膨胀,民间富裕资金寻找出路,一些人为了追求高利息,肯定也面临高风险。出了问题,就找政府解决。”张才宏说,2000年,政府花了很大力气,解决了标会遗留的问题。政府一直在宣传不要参与“日日会”。

  一位温岭政府办公室人士说,温岭正在制定具体措施。此次政府及时介入,但如果一个标会倒掉,肯定会有其他标会受到牵连。

  温岭政法系统的一位官员表示,民间标会如果仅限于互助性质,数额不大,并用于生产和生活,无可厚非。但一些标会已超出了互助性质,成为一种金钱游戏,有的已经成为会头诈骗的工具,一定要打击。

  但标会屡禁难止。温岭在2000年整顿标会之后,大小各异的标会仍然暗流涌动。在温岭等地,当地人更喜欢“钱生钱”,在银行利息偏低、缺乏实业投资渠道的大环境下,当一些打着高利率幌子的标会出现时,对民众就会形成一定吸引力,于是形成“兴起-倒会-再兴起-更大规模的倒会-新的一轮兴起-再倒会”的怪圈。

  “在浙江,微小企业以及创业者比较多,传统标会是生活型,现在标会倾向投资型,民间创业的积极性比较高,很急切加入到创业队伍中去。但现有银行体系有其自身的缺陷,中小企业以及民间创业者很难通过现有的金融渠道,得到融资的满足。于是产生对投资性资金的大量需求,而浙江的民资比较充裕,就有了‘灰色金融。’”曾研究过浙江省内标会行为的浙江大学教授史晋川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标会完全转变为投机性质,参与人员膨胀,利益链条更长更复杂,都会导致标会变异。

  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温岭、宁海“日日会”的类金融传销所衍生出的风险隐患,不可忽视,民间融资至今未能获得法律层面的明确保护。缺乏法律的护航,使得民间融资市场面临着较高的交易成本,导致民间借贷利率较高。

  周德文说,政府现在对民间融资市场主要采取以堵为主、以疏为辅的政策,对于依然处于“灰色地带”的民间融资市场的监管亟待新的突破。民间融资是国家金融体系必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应从规范、监管、创新三方面着手,积极引导民间利率合理定价,逐步化解当前民间借贷风险。他建议,对民间融资的管理宜疏不宜堵,首先应在法律上为民间融资正名,明确民间融资的法律定位和相关法律问题。同时,尽快制定并出台民间融资法和民间融资实施细则等法规;放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促进金融市场结构多层化,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史晋川认为,中国需要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金融生态,让更多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此外,中小民营金融机构发展需要加大步伐,尽管目前有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但实际控制还是很严,进入门槛还是比较高,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应适当降低民营金融机构准入门槛。

  但也有学者认为,非法民间集资无法根治,只能提醒民众注意风险、惩治罪犯加以警示,除非实现利率市场化和金融产品改革,让民间集资失去生存空间。

  专家建议,对于依然处于“灰色地带”的民间融资市场的监管亟待新的突破。对民间融资的管理宜疏不宜堵,首先应在法律上为民间融资正名,明确民间融资的法律定位和相关法律问题。同时,适当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促进金融市场结构多层次化,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