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农村也现“用工荒” 忙时一天120元还雇不到人

2010年12月14日 14:53 来源:城市信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他们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支撑。有数据显示,农民工贡献了城市20% 的劳动力,他们成为城市离不开的群体。然而,每到农忙或年关,本市很多农民工便会返乡 ,这让依赖他们的城市有点吃不消 ,劳动密集型产业受波及最明显,像本市的餐饮行业目前缺工就有十几万。然而,记者采访调查时发现,现在的农村也出现了用工荒,特别是到种、收的季节,人手不够只能雇人,特别忙的时候,甚至还会出现多加钱“抢人”的现象。

  ◎老问题

  用工难,企业到省外招工

  今年3月份,本市遭遇了“用工荒”,市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组织了外出招工团,奔赴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和山西省忻州市,举行专门的招聘会,以缓解本市企业用工难题。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外来从业人员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的张处长介绍,本市几乎每年都去外地进行招工。

  “2002年至2005年,由于当时省政府推进‘西输东接’工程,青岛招的农民工主要来自山东西部城市,像菏泽、聊城等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用工量逐渐增加,省内民工不能满足需求,所以,2005年之后开始到省外招工。目前,青岛在全国有260多个劳务基地,分布于10多个省的160多个县市,如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贵州、四川、安徽、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不定期地向这些合作基地的劳动部门发放岛城企业岗位情况,并定期组织这些劳务合作基地来青洽谈。”

  ◎新现象

  农村也遭遇“用工荒”

  记者调查时发现,农村竟然也遭遇了“用工荒”。胶州市南王疃村是一个以种植蔬菜为主的村子,如今正是收获大葱、大姜的季节,村里开始忙碌起来。农户张祥超家里种着大葱,记者采访时,他正忙着从地里“出葱”。张祥超告诉记者,由于最近大葱集中上市,家里的不能及时外销,为了防止受冻,他必须尽早把大葱储存起来。“家里就四口人忙活,短时间内无法把大葱出完,所以只能雇人。”张祥超所说的雇人,就是到本村村头形成的零工市场。

  张祥超说,每到这个时节,本村与附近村子的不少农民,便聚集在村头,他们都知道大葱收获需要人手,所以靠打零工赚点钱。“目前的日工费是100元~120元,虽然价格挺高,但人还是不够雇的。”原来,村里年轻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 ,留下来靠活的少了。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平度市仁兆镇葛家庄村。这个村子有很多居民种大蒜 ,每年10月份种蒜 、次年6月份收蒜薹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人手不够的情况。村民葛先生告诉记者,种地就看个气候,到了种、收的季节,农作物等不了,人手不够只能雇人。“村里那些种地少的 ,加上不种大蒜的 ,就自发形成了靠活的市场,专门等着种蒜的来雇。”葛先生说,但特别忙的那几天,还是会出现“抢人”的现象。“地里的活儿等着,多加工钱雇人是常有的事。”

  ◎调查·乡镇

  村里种地的多是55岁以上的人

  记者走访了胶南、胶州、即墨、平度、莱西五个县市,发现不管是发展工业的乡镇,或者是农业种植大区,在田间地头劳作的人,年龄大多都在55岁以上。胶南市王台镇石梁屯村计生办刘主任说,他们这个村里有一千二三百人,其中六百人左右都在外面打工,“现在哪有在家里的啊,有劳动能力的都出去打工了,地都是老人在种。“

  在蔬菜粮食种植为主的菜园村,有两个老人正在家门口干活,都是满头大汗,头发已经花白,正吃力地将袋子里的玉米挪到手推车上。老人说,“孩子们都在外面工作,我们不种地谁种啊。”

  大场镇凤敦村的徐敬英已经70岁了,和村里很多老人一样,他也是种地主力军中的一员,“我有六个女儿,到2002年她们都嫁出去了,剩下我和老伴种着两亩四分地,不算多。我们年纪大了,地多了也种不了。”徐大爷说,自家地里现在种着小麦和花生,主要还是依靠机械管理。除去化肥、机械、人工等费用,种这块地一年下来也剩不下多少钱,主要还是靠女儿们孝顺的生活费。

  年轻人为啥不喜欢种地呢?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在那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眼中,回家种地是没出息的表现。兰春燕,即墨市普东镇王家村人,今年18岁的她还在胶州一所学校读大二,她告诉记者,老家的男孩子也没有待在农村种地的 ,父母供给子女上学都不容易,他们也盼着上学让孩子更有出息。“不种地,是父母经常告诫我的一句话,从小就是这种思想教育。”在兰春燕看来,如果在外求学后再回农村种地,是一件拉不下脸的事情,“这不仅是我的感觉,相信很多年轻人都这样想。”

  ◎调查·岛城

  华阳路装饰城 20年来工资涨了10倍,农忙时很多人回家

  12月3日上午10点,华阳路装饰城。这里有个多年形成的零工市场,每天一大早,来自省内各地的打工者就聚集在这里靠活。来自胶州的刘师傅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青岛市区打工已经有20年。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