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通胀形势严峻 但仍在掌控范围内(4)

2010年12月16日 09:1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明年通胀仍在掌控范围内

  高企的C PI无疑为明年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但是有机构预测,通胀形势仍在掌控之内,在国家不断加强物价调控、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等因素的作用下,2011年物价压力虽然依然存在,但通胀相对缓和,持续高通胀的风险很低。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12月7日表示,值得高度关注的是,我国通胀的压力在增加。从据他介绍,今年CPI在逐季上升,第一季度只有2.2%,第二季度上升到2.9%,第三季度上升到3.5%;PPI虽然还不高,但也存在上升的压力。未来,通胀压力有可能继续增强。

  首先,流动性过剩问题并没有解决。他表示,今年实际执行的不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2009年的大规模信贷需要好几年才能消化。在今后几年,流动性过剩始终是造成通胀压力的主要因素。

  其次,消费品价格有可能继续上升。今年1至9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了2.9%,已经逼近3%的预期目标。由于受自然灾害、成本上升和国际粮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食品的价格上升较快。其中,粮食上涨10.9%,肉禽及制品上涨0.9%,蛋上涨5.8%,水产品上涨7%,鲜菜上涨20.2%,鲜果上涨12.2%。今后几个月,受国际粮价推高和种粮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这些产品的价格还可能保持在高位。

  再次,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经济增长对能源、铁矿石、棉花等大宗产品的需求在增加,价格在大幅度上升,今年我国原油、铁矿石、塑料、铜、成品油和大豆等大宗商品的进口量增加并不多,但是价格增长幅度很大,它们是推动工业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最后,国内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环境成本的上升、职工工资的提高等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推高工业品产品的价格,增强通胀预期。此外,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也会增加通胀压力。

  虽然明年通胀压力依然很大,但是经济学界对明年物价的走势却相对乐观,认为通胀形势仍在掌控之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表示,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最终归结为经济要素中供需力量的对比,当前我国需求相对不足的供求格局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一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储蓄率就显示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居民最终消费增长乏力的局面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的格局短时间难以改变,这将进一步加剧行业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将对我国价格水平形成向下的压力。

  瑞银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也认为,市场担心通胀可能失控,而政府将不得不全面收紧宏观政策以抑制通胀、放缓经济增长,这都可能有些过虑了。他说,到目前为止,C P I通胀率仍主要由食品价格推动,尤其是蔬菜价格,而“核心”通胀率依旧平稳。食品和蔬菜价格走高主要是受恶劣天气带来的供给面的冲击。

  中央已经决定把预防通胀作为明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也是大家相信明年物价能被控制住的原因之一。高盛亚洲中国宏观经济学家宋宇说,我们坚持认为政府调控通胀的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没有问题的,政府完全能够而且将会在尚未明显改变现有政策基调的情况下进一步采取宏观措施来应对通胀。其中可能包括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加快公开市场操作和直接窗口指导等。

  他认为,最坏的情况也就是2011年一季度C PI同比增速会明显上升,而这将足以使政府进行更为严厉的紧缩。在过去的两年里政府应对经济波动的政策的反应速度比过去有非常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调整政策时又有出手重的倾向,因此我们认为经济持续高通胀的风险很低。

  展望明年的物价走势,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刘 元 春 预 测 : 在 货 币 政 策 的 转 向 、 流 动 性 的 回收 、 蔬 菜 价 格 的 回 落 、 预 期 适 度 回 调 等 因 素 作 用下,2011年中国将有效遏制价格上涨蔓延和经济泡沫蔓延的趋势,但由于流动性短期难以调整到位、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的外溢、各类成本上升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等因素,2011年价格压力依然存在,全年增速为3%。

  中金公司构建的数学模型预测,2011年通胀将呈前高后低的走势。“根据我们的预测,2011年经济增长比2010年放缓,相较过去10年9.5至10%的平均增长水平也低一些。经济增速的放缓使得产出缺口比2010年有显著的下降。在货币供给方面,我们预计2011年M 2的增长逐渐下降到16%,低于过去3年的水平。此外预计今年全年的粮食总产量将不会过大波动。综合以上需求、供给、货币等情况,我们预计2011年通胀相对缓和。”中金公司发布的报告称。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