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行动提速 花旗王国面临瓦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瘦身”行动提速 花旗王国面临瓦解
2009年01月15日 11:5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终集团资产可能缩减三分之一,分成“好”“坏”两个银行

  在正式敲定与大摩的经纪业务出售交易后,面临空前亏损压力的花旗集团进一步加快了“瘦身”的步伐。

  知情人士透露,花旗计划进一步剥离旗下多个业务部门,包括消费金融以及自有品牌信用卡等,转而将精力集中在两大领域:面向大企业的批发银行业务和针对高端个人客户的零售银行业务。据称,上述重大战略调整会在下周花旗发布第四财季报告时一并公布,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标志着桑迪·威尔致力于打造的花旗王国开始走向全面瓦解。

  最终压缩资产三分之一

  花旗的最新季报将在22日发布,在截至去年第三季度的四个季度中,该行连续出现亏损。业界预计花旗第四季度的营运亏损可能超过100亿美元,从而使得去年的总亏损超过200亿美元,为有史以来最大年度亏损。

  由于已经接受了政府数百亿美元的注资和援助,以CEO潘伟迪为首的花旗管理团队不得不采取措施向政府、纳税人和股东作出交待。华尔街日报引述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面临迅速“瘦身”压力的花旗正准备推行一项大型重组计划,此举将使这家金融业巨头进一步走向解体。

  周二晚间,花旗集团和摩根士丹利证实了此前的市场传闻,宣布将把花旗麾下的美邦零售经纪业务与后者的财富管理业务合并成一家合资公司,摩根士丹利将成为该公司控股股东,并将向花旗支付27亿美元。

  知情者称,除了将美邦公司出售外,花旗还在酝酿将业务范围进一步压缩至两个领域,分别是针对大型公司客户的批发银行业务,以及面向全球部分选定市场高端个人客户的零售银行业务,如美国、拉美、中欧以及亚洲。

  部分被砍去的业务包括花旗的消费金融业务,如Primerica金融服务和CitiFinancial公司,另外还有自有品牌(private-label)信用卡业务,以及花旗在日本的多项消费金融业务。此外,花旗还有意显著压缩自营交易业务,因为在市场依然存在较高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过多涉足自营业务只会加快消耗公司本就不“富裕”的现金。

  消息人士称,预计花旗将在22日发布四季报时公布上述战略调整。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将目前约两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缩减三分之一。花旗的发言人周二拒绝置评。

  拆分为好坏两家银行

  知情者透露,最新重组计划的“指导思想”,是试图建立所谓的“好银行-坏银行”模式。在这种公司架构下,花旗将建立一个新的公司实体来容纳核心业务,同时把困难重重的投行业务以及风险较高的美国消费者金融业务,从全球商业银行运作中剥离出去。

  按照管理层的设想,花旗将把该行资产分别纳入一家“好银行”与一家“坏银行”。那些不需要的部门最终可能被分拆,成为完全独立的实体。但在分分拆之前,这些部门很可能还在集团下运作,会保留在花旗的资产负债表上,但可能被分开管理,以尽量把那些业绩不好的业务和资产分隔开。

  “坏银行”的部分将持有约7000亿美元资产,剩下的1.1万亿美元将被归为公司的核心业务。知情者说,这个实体可能会在会计处理的问题上面临难题,而且花旗现在还没有敲定建立这种模式的具体措施。

  据称,花旗集团将把约6000亿美元资产剥离出来,划入新成立的资质较差的银行,另外包括担保债务凭证(CDO)在内的流动性较差资产可能也会归入这家“坏银行”旗下。而花旗的主要业务,譬如公司金融、投资银行以及证券承销等,将划入新成立的“好银行”。

  如果上述分拆计划最终付诸实施,那也将正式标志着花旗一直致力打造的“金融超市”的模式走到尽头。直到不久前,潘伟迪还多次表态支持公司这种“无所不包”的业务模式,而时至今日,潘伟迪私下已改变了支持“金融超市”运营结构的初衷。

  花旗集团是花旗银行和保险及股票经纪公司旅行者集团在1998年合并而成。而目前潘伟迪等正在酝酿的“新花旗”,将和以前老的花旗银行类似,作为全球性的商业和零售银行。在新的公司结构中,将不再包括一些有风险的投行和消费者金融业务,包括次级抵押贷款,后者曾经是旅行者集团的部分业务。

  尽管潘伟迪和他的同僚雄心勃勃,打算大干一场,但要落实他们设想的这些举措却并非易事,也无法很快完成。据悉,花旗正在指派管理人员逐步处理剥离业务部门及其他资产的相关事宜,但公司也无意以超低价“甩卖”资产。而与此同时,持续的市场动荡和经济衰退亦加大了花旗寻找买家的难度。(朱周良)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财经频道

【编辑:蓝玉贵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