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当前挑战:中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没改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专家详解当前挑战:中国经济发展基本态势没改变
2009年01月12日 09:39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严峻挑战,老百姓的生活也难免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在此背景下,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变”,“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对中央的判断我们怎样理解?我国经济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在此,我们邀请了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姜长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中央党校研究室教授辛鸣博士,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精彩对话。

  本刊编辑部:近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几个主要指标开始下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又判断“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怎样理解中央的这一判断?

  辛鸣:确实,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一系列指标都呈大幅下降的趋势,困难是严重的,挑战是严峻的。在这个时候,中央作出这个判断,固然有鼓舞信心的意味在里边,更重要的是基于客观事实。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确实没有因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

  什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只有先弄明白这个问题,才能说到底变还是没变。我个人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就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中看,中国目前还处于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就意味着我们还有巨大的“追赶”空间。第二,尽管中国30年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还是处于一个“填空”阶段。填什么空?城市化、工业化乃至新农村建设进程方兴未艾,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需要建设的空间还很大。第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要求在提升。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经济发展既是强大压力,也是强大的动力。

  所以,不管当前面临怎样的困难,但我们经济追赶的态势没有改变,“填空”的空间没有改变,需求的刚性没有改变,这三大因素没有改变,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也就没有发生改变。

  张立群: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不能仅仅依据几个数据,而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是什么,动力在哪里。

  从一般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是结构变动,而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动力是非常强劲的。动力之一来自就业的不充分,城乡二元矛盾的表现之一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效率更高的工业、服务业转移,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动力之二来自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为人民群众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动力之三来自消费需求升级、扩大的愿望强烈。过去几十年人民群众吃穿用等物质生活的改善,直接带动食品、纺织、家电等行业的大发展,进而带动与之相关的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等行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消费结构正面临住和行的升级,房地产、汽车行业的产业链条更长、带动力更强大。

  总之,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对差距、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相对空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在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会停顿下来。

  本刊编辑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在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还未见底的背景下,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一判断?

  姜长斌:我国的战略机遇期具体指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我们希望至少有五十年到七十年的和平时间”,意思是我们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搞建设。同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不是个别国家的需求或愿望,而是客观存在。到了新世纪,不打仗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观念。所以,战略机遇期首先是国际环境。

  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表明,战略机遇期不仅是国际和平环境问题,还包括国内的稳定环境。邓小平讲两句话:一是“发展是硬道理”,二是“稳定压倒一切”。

  在国内外环境没有大的改变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面对世界经济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有克服危机的信心。信心不是唱高调,而是要看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有能力应对危机。

  另外,应该看到,中央应对危机的政策反应是非常快的,反应的速度不亚于对汶川地震的反应。克服了危机以后的中国经济,不是回到原来的水平上,而是达到一个新的起点。

  辛鸣:一般的理解,关于“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有三条依据:第一就是姜教授所说世界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全球性战争,我们有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搞经济发展;第二是越来越深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中国加入WTO,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是21世纪初这一段时间,正属于全球经济上涨周期,水涨船高,也使得我国经济可以有一个较长时期快速上升的阶段。尽管目前发生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这三个依据的总体态势还没有发生大逆转。而且关于战略机遇期的判断要与我们的战略重点联系起来考虑。如果说过去我们的战略重点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快速和总量增加的话,现在我们的战略重点事实上已经转变为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升与效益的增强。“做大做快”的条件可能发生了变化,但“做好做强”的条件却在逐渐显现。所以我们说当前中国其实进入了难得的“科学发展战略机遇期”。当然在这一特殊时期,除了继续保持坚定的信心外,应对困难的智慧与理性更加宝贵。

  张立群:同样面对危机的冲击,我们要看到中国和美国之间的不同:美国经济是解决富起来之后如何朝前走的问题,缺少经济增长点、没有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国是由穷变富,我们现在不缺需求,也不缺支持发展的条件。所以,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美国是不一样的,中国的问题和美国也不一样,不能因为美国经济现在陷入危机当中,就对中国经济丧失信心。

  本刊编辑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这场金融危机给我国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前所未有的机遇”有哪些?怎样抓住这些机遇?

  辛鸣:从表面看,我们现在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许多“不利”数据。但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其实质是我们过去那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持续下去了。经济中出现了困难和挑战,客观上提供了过去所不具备的实现科学发展的条件。

  现在,我们正面临着科学发展的新的机遇,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下行时期正是经济进行结构调整的绝好机会。这个时候,不是你愿不愿意去调整的问题,而是不调整就没有活路,这就叫危机推动。

  第二,降低不合乎国情与发展阶段的经济预期。这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相当多的群体从中受益,与此同时一些社会群体开始出现不合乎国情的预期。以房地产为例,在我国现有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城市人均住房30平方米是我们的基本水平。可前几年房地产市场上连经济适用房都在100多甚至200多平方米,老百姓想买小房子都买不到。经济发展出现暂时困难,有助于降低不合理的预期,对科学发展是一个机遇。

  第三,虽然现在经济出现困难,但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使得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可以保证。只要老百姓能吃饱饭,社会就可以保持稳定。而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过一段紧日子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比如政府压缩一些不合理的行政开支,一些群体少些奢侈炫耀性消费,有助于改善不同社会群体间关系,赢得社会对政府更多的认同感。

  总之,如果能在危机当中转变发展模式,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我们就算抓住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张立群:应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困难,我们有不少有利条件,其中的重要一条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们党领导国家发展的水平在不断提高,对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应对危机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要适度稳定发展速度,在发展中解决一系列问题;二要继续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推进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放缓,中国的出口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扩大内需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在调整内需与外需比例的过程中,短期内投资能够取得明显效果,但更重要的是扩大消费。我们应在应对外需下滑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内外需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

  对微观而言,这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现在,各种产品的价格普遍下降,企业利润随之下滑,这就要求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加强内部管理、完善体制机制来实现降低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的目标。抓住这样一个机遇,在保增长中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体现出来,就可以在世界经济格局大的变化中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编辑:秦交锋 整理:高远至)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